为人父母者,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好的家庭氛围,好的家风,自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性,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是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 是全方位的。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所传承,好的家风,家训到底是怎样的,最近读了《曾国藩家书》,找到了答案: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后来因为无知被人耻笑,从此痛定思痛,发愤图强,渐渐成为当地一个有声望的人。但由于他们家族世代都是农民,曾玉屏在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后,发下宏愿,说我曾家以后要“耕读传家”,不仅要保持种地的农民传统,还要培养出读书人来。只有读书才能彻底改变我们曾家的命运。这也成为曾家一个最重要的家训。曾国藩在对后代的教育中,也把读书当成最重要的事。他曾在家书中写道:“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耕读传家”,曾经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小康农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图景,著名学者冯友兰曾回忆道:(父亲)不希望子孙代代出翰林,只希望子孙代代有一个秀才。因为代代出翰林,这是不可能的事。至于子孙中代代有个秀才,则不但可能,而且必要。这表示你这一家的书香门第接下去了,可以称为“耕读传家”了。(冯友兰《三松堂自述》)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对传统文化的核心解读。所谓“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继世绵长”,这是几百年来的共识。《围炉夜话》中说,“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农忙时耕田种地,获取生活资料;农闲时浏览书籍,获取精神养料。这确实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家庭生活方式,现在基本上已经被人遗忘了,估计这个说法都不会再有人提及了。
曾国藩认为,耕读之家,最能维持长久。在过去的家庭中,除极少数的例外,每个青年子弟总要读三五年书,即便是一般子女,也至少要读一两年书。有俗谚称:“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
曾国藩所说的“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到底指的是什么?在《曾国藩家书》里有明确答案,“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也就是说,读书可以立志,读书还可以立身。曾国藩还跟儿子的信里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之法,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号称是当时最精通相术的大儒,他从相术的角度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很难变的,只有靠读书能改变,“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要怎么读才对?
曾国藩给出自己的意见:
第一、要读经典
经典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它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途径,就是读经典。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着急读另一本书。有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一下子弄很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很多书,其实一本都没有读完,一本都没有读通。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不是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曾国藩还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作札记,也就是读书笔记。“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心得体会,疑惑不解的地方,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
第三、就是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曾国藩的大儿子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老二曾纪鸿喜欢数学,便鼓励他数学研究。曾国藩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培养。
“耕读传家”似乎正在中断或式微。“耕”实为“躬耕实践”之意,“读”实为“读经明世”之意。我们不仅应该实地耕种有机农田,更应该耕种人生的福田和生命的心性田;我们不仅应该读纸上的圣贤之语,更应该读社会这本书。以学问滋养生命,内求圆成完满人格,外求兼济普惠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