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床,突然发现,已经正月十四了,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在我们这里,通常都有闹元宵的传统,最主要的节目就是玩灯。
玩灯主要起源于唐朝玄武门事变之后,有驱邪祈福之意。往往在正月初五左右开始排练,正月二十左右结束。可是这几天我还没有在街上看到过,难道这个传统项目也会被时代遗忘。
玩灯的形式,种类众多。通常都有舞龙、舞狮子,玩采莲船,踩高翘,蚌壳灯等。在我们这里有两种形式是很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是小场子,一种叫社火。
小时候,我们村子里老祖宗留下了火龙和彩莲船两种道具,所以每年都会围绕这两项节目进行排练。
火龙灯的制作过程比较考究,制作精细,故火龙灯的色彩艳丽,姿态灵动,栩栩如生。龙头与龙尾呈“S”型,都有当地的纸扎铺手工扎制而成。
龙头的顶部有一只蟾蛛。一对脚一对“翅子。“翅子“象征龙的鳃。分为一大一小,大翅子上插有五根长翅苗,四根短翅苗,小赤子上插有五根短翅苗。每根翅苗都有五彩花朵。龙头上的眼睛,舌头都可灵活摆动‘’而且龙眼也贴有玻璃块,可反射太阳光,这样使得整条龙灯更加富有精神活力,更加活灵活现。扎龙头的学问就在龙嘴赤子,旱田和龙眼。以往是每年的正月初六将龙头,龙尾的架子送到当地的纸扎店,请最好的扎纸师傅来扎龙灯。龙头是用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我们村的龙比较大,龙头龙尾加上龙身有16节之多。
一般龙头比较重,耍龙头的人要有一定的力气和技术,中间的龙身和龙尾相对比较轻。每年耍龙头的人就那两三个人,龙身和龙尾就可以有不同的小伙替换。
我们村的龙在十里八村是唯一的,每年出灯的时候,龙走在哪里,热闹就在哪里,烧龙的舞龙的混在一起,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隔着好远都能听到震天吼的声音。
玩采莲船相对来说就比较普遍。几乎两三个村就有一条船。
划采莲船又叫跑旱船是有唐代汉族舞蹈演变而来,采莲船,以竹架扎结而成,用五彩色纸裱糊和五彩绸绫扎成锦团花簇,予以装饰。船的造型与汉江捕鱼摆渡的"梭子船"或"筏子船"基本相似,船身造型优美。表演时,四五个打扮漂亮的女孩或者村里年轻媳妇,梳东宫头发型,身着彩衣花裙(以红色为主),船中有一根带子背起船,两手撑着,以示"坐"船者的坐势。一男子头戴翻卷草帽扮着撑船的艄公,手持篙杆划船。旁边一定少不了有一位手摇蒲扇的媒婆,以增加喜感。媒婆大多都是男士扮演,船玩的精彩不精彩,全在媒婆的表演上。
比较有地方特色的玩灯形式,其中一种是就是小场子。一种在八仙桌(方桌)上表演的两人小歌舞形式。小场子以八岔唱腔为主,表演时以三尺见方桌子为舞台,一旦一丑二人在锣鼓声中登台。丑角穿短衣,紧口裤,草鞋,手拿草帽圈;旦角穿长裙并着绫挂缎,头饰金珠,手摇凤尾摺扇,两人边唱边逗边舞。表演程式相对固定,即在锣鼓的间奏中表演舞蹈组合,然后接唱,如此重复。一般以山歌、小调、花鼓词为主,也有演唱一些地方小戏或折子戏的情况。
另一种就是社火。这个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小时候能跟着队伍走好几里地去看。主要形式就是用两个七八岁左右的小孩,化装成美猴王和哪吒等形象,两条腿绑上五六米的高跷,下面两条腿有两个年轻的小伙背着,后面跟着一群戴有大头脸谱的小孩做为衬托,在街上一路走,谁家接,就在谁家家里转一圈,停留几分钟,有驱邪纳福之意。
小时候之所以盼过年,不仅有好吃好玩的,最主要的还是能看到平常没有的花灯。这几乎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有人演,有人看,大大小小都参与其中。还能听到爷爷,爸爸那个时候玩龙的趣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成本的提高,人们生活的丰富化,玩花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个人人出去看花灯的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