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非常好的古诗词佳作,被淹没在了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现在,让老文带你一起,发现这些被淹没了的古诗词佳作和他们的作者吧。”
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清 / 张惠言 / 相见欢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又很陌生?熟悉,是因为梅花雪,梨花月,早就被到处引用,不管是古风曲,民乐曲,还是餐厅里的包间,酒店里的包房,还是公园里的景致,都随处可见,更别说“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被多少人引用和改编过。
说它陌生,是因为大多数人不知道这首小词,更不知道张惠言这个作者。所以,在解读这首词之前,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这作者到底是何许人也,又为何能写出如此佳作。
张惠言,号茗柯先生,生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他出生在一个世代读书却世代贫寒的家庭,明清时期,这样的家庭都渴望依靠科举考试改变命运,可大多数的家庭都是这样,考了几代人也就是个秀才,连中举人都是奢求,更别说中进士了。
这些秀才唯一的谋生手段,便是在私塾里教书,再偶尔替人写写书信或状纸赚点小钱,生活自然是异常拮据。张惠言的父亲也不例外,在一个乡村私塾里做先生,可惜,四岁那年,就在母亲快要生下弟弟的时候,父亲一病不起,未几便去世了。
只剩母亲一个人抚养两个孩子,生活自然更是艰难,在张惠言自己写的文章中曾写道,他白天去伯父家读书在伯父家有吃的,晚上读书归来,家中没有吃的,一家人只好饿着睡觉,第二天早上,张惠言饿的起不来床,他的母亲就问他,你连这点饥饿都忍受不了么?我和你弟弟可是经常都没有吃的!
由此可见,他们家的生活已经艰苦到了什么样的地步。还好,张惠言的才华出众,让张家人看到了希望,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到伯父家读书的原因。为了补贴家用,张惠言十四岁就去私塾做童子师,十五岁时,被监生吴承绂看中,招为女婿,并资助他求学和考试,张惠言的命运,从此开始不一样了。
十八岁考中秀才,二十五岁考中举人,二十六岁,第一次会试不中,参加中正试中榜,中正试时为会试不中而才学达标的举人提供的一次额外考试,考中的,可以做官学的老师,教授中下级官宦家庭的孩子学业,张惠言考中后,授景山宫官学教习,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官学教师生涯。
这八年里,张惠言的学问和著作都有很大进展,直到三十四岁,母亲过世,按照规矩,他只得离开官学为母亲奔丧守孝,两年后守孝期满,自己开馆授徒,著书立说。直到三十八岁,张惠言第七次参加会试,终于高中二甲进士,充实录馆纂修官,四十一岁,授翰林院编修。
至此,张惠言可谓功成名就,世代读书的家族命运也终于有了改变,可惜,老天就是爱捉弄人,刚刚做了一年翰林的张惠言,便于嘉庆七年因病去世了,年仅四十二岁,一切才刚刚开始便英年早逝了。
张惠言的一生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澜,也没有遇到什么大事件,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他的生平,就是一句话,幼年丧父,家贫如洗,刻苦用功,终成大器。这似乎是很多故事里主角的必经之路,而最后的结尾,也很符合电视剧里主角患重病离世的套路。
张惠言虽然英年早逝,不过在经学和文学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从他被誉为“乾嘉易学三大家”就能见一斑,如果他能多活二十年,或许能成为影响更大的宗师级人物,可惜,这世上没有如果,或许是自幼忍饥挨饿,才让他的身体一直都不太好吧,所以他大概自己也知道命数有限。
现在再来读这首他去世前写下的词,是不是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就好比一直都在忍受长时期冰天雪地的凛冬,好不容易熬过去,终于迎来了春暖花开,却就在花期正好时突然离去,这样的心情,没有亲身经历,着实难以感同身受。但只是设身处地的去想想,就知道有多无奈和不舍了吧。
所以,词的开头才会感慨,“年年负却花期!”注意,他用的是感叹号,说明内心是多感慨,对于以读书科举为业的文人来说,考不中的日子,就是严冬,中进士做翰林,就是春天来了,可惜,对于张惠言来说,这样的春天,实在太匆匆了。
于是他只有接着感慨“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这是一句略显平实的感叹,透着作者淡淡的无奈和洒脱,过春时,送春归,虽然相聚的短暂,起码,也好聚好散吧。可只能安排愁绪去送,这一点,至少张惠言没有强装大气洒脱,用什么豪言壮语,最好的年华面临死亡,有几人能没有愁绪的?
下阕,真是神来之笔,句句精华,“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梅花雪,是冬天的景物,梨花月,是春天的景致,两者为何总相思?其实,对于过惯严冬的人来说,一直看着梅花雪,自然也会向往梨花月下临风把盏的惬意,可真正到了梨花月下,也会怀念梅花雪中的自由和纯洁吧。
不做官时,都是做学问的文人,大家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没有尔虞我诈,一如梅花的高洁,雪的纯粹洁白,梅花雪,让人寒冷刺骨,却又清明坦荡。到了官场里,即便是翰林院,也少不了官场的那一套,梨花纷纷,绚丽却迷离,月有阴晴圆缺,前途难测。
最后,又是一声长叹一声感慨:“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这一句,再解释已是多余,这其中包含的伤感情绪,意韵,内涵,无奈,惆怅,不舍,等等等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怎么解释都不对,大概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不一样的体会吧!
好的诗词佳作,总是让人读完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也会有许多的思绪在脑海中浮现。
好作品,不该被埋没,继续关注老文,继续发现被淹没的古诗词佳作!
——撰文——老文(文俊壹)——发现被淹没的古诗词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