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二十一世纪旧体诗词:因为有人写,所以没人看
如果麦克卢汉的“传播决定论“需要一个国产例证,那么我要说,从本世纪前后随着互联网的铺开而倏然而立的旧体诗词创作高潮可以扮演这个角色。我无法确认,但可以很有信心地猜测,古人的创作至少在数量上,受制于传播能力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而无法尽兴。我还可以很有信心地确认,今人的创作由于互联网极富扩展力的促进而至少在数量上,以甚至超乎指数级的速度把古人远远甩在身后。
质量且不论。
唐宋元明清的诗词有多少?《全唐诗》估算为53000首上下。《全宋诗》已知收录27万多首,《全元诗》有12万多首,《全金诗》有12000多首。明诗估计至少50万首,清诗是明诗的10倍。可以看出,从古至今,诗词产量呈现一个不逊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留存和传播是决定这个趋势的重要因素。
而现在的网络诗人及其作品有多少?据说在搜韵登录的活跃用户3-4百万,登录搜韵,想必是为了创作,既然是活跃,想必有一定的创作量,那么谨慎地估算下来,一年产出500万首不算多吧?
质量且不论。
上网写诗,彷佛上网购物一般,首先是便捷。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主要写作载体,随时随地可以写作,随时随地可以发表,随时随地可以议论。信息的快速流动,刺激了信息的快速产出,彷佛割胶,生胶流淌的越快,生的越多。其次是网络的互动性,在各种网络内容平台、论坛上,作者和读者充分互动和交流,该挨骂挨骂,该挨打挨打。这也是一种有力的促进。隔空应和,你来我往,比古代靠驿站,靠鸿雁快了不知多少。随时可以建立的群聊和网络会议,也让各类雅集低成本高效率的应运而生,这种诗人之间交流也极大的促进了作品的孕育。还有就是网络的实时性,各种有感而发,各种应时而咏,各种跟踪时事,都让诗作如泉喷涌,不可遏制。网有多快,诗的传播的有多快,网有多大,诗的传播的有多广。
质量且不论。
总说质量且不论,但现代人的旧体诗质量到底如何?
为有效区分古今诗词创作的差异性,笔者姑且在把现在中华诗词作品定义为二十一世纪以后的作品,这保证了他们的作者绝对是接受舶来之现代教育的,并且滋生于舶来之网络的人。在写作旧体诗词方面,今人和古人之间不易跨越的鸿沟一是所受教育的不同,今人是数理化生,古人是经史子集。其次是语言环境不同,今人是从说到写的白话文,古人是刻骨铭心的文言八股。这种差别导致当我们严格地以古人为模板,为标杆,不太容易给现代人的作品一个客观的社会评价。诗人自评或互评,又受限于主观性的局限而被各种低估和高估所困扰。或许作品的海量,也为甄别带来了无法下手的精神压力,增加了掩埋的效力。
二十一世纪开端前后,各类网络平台成为传播和汇集的加速器,如菊斋,如天涯比兴,如水木BBS等,通过同行评价,一些作者和作品其实还是得到一定的公认。当年的网络诗坛点将录,仿照《光宣诗坛点将录》,把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网络旧体诗人进行了评价和列举,其中很多非常出色:如孟依依,如李梦唐等,至今仍得到很大程度的共识。
清平樂 菊齋論壇風雲遊戲散魂貼 / 孟依依
一釵一佩,蔓草飛花墜。舊恨蓬山人萬里,新恨都成生死。
刻吾名字於碑,俟他山水重回。漫把當時私語,隔墳説與些兒。
咏史 / 作者:李梦唐
高阁垂裳调鼎时,可怜天下有微词。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论起在社会上的影响,论起能否入高中教材,不足论。论起艺术感染力,论起千百年之后的毁誉,不可知。
但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