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平常大家可能没有听过的历史人物,但在中国历史上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不是历史传奇人物,但也是英雄豪杰,功不可没。
1. 裴矩:隋唐时期的文武全才。他出生于“千年荣显”的“山西裴氏”家族,幼年时父亲和伯父相继离世。30岁时北齐被北周所灭,他失业。后因杨坚欣赏其文笔,受到重用。58岁时,他主动请缨经营西域,撰写了重要的西北历史文献《西域图记》,还灭了吐谷浑、伊吾等国,重新连接中断300多年的丝绸之路。70岁时遭遇第二次灭国,但77岁又升任大唐宰相,80岁安然病逝。
2. 张巡: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卫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余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清代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3. 张议潮:唐朝民族英雄,工部尚书张谦逸之子。他世为沙州豪右,少有大志。在河西地区被吐蕃盘踞时,散尽家财,率领沙州人民起义,以归义军之名克复瓜、沙、凉等州郡,开拓疆土四千余里。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入朝为官,敕封河西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金吾卫大将军。十三年(公元872年),卒于长安,赠太保。他的功绩包括使河西走廊重新畅通,促进当地水利灌溉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4. 张煌言:南明儒将、诗人、民族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 年)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朱以海,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康熙三年(1664 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不出,是年被俘,后于杭州遇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他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5. 刘子羽:两宋之交的人物。他年轻时因门荫得官,后与父亲一同抵御方腊暴动而闻名并升官。在宋辽边界任职时,辽被金灭,金人南下攻宋,他父亲战死。南宋初,他设计兵不血刃地除掉了卖国贼范将军。之后因力主守陕西受张浚赏识,一同守陕川。富平之战失败后,他收拢军队,推荐了吴玠,并与吴玠等人一起抗击金军,守住四川,但仍因富平之败受牵连而罢官。他一生坚持抗击金军、与秦桧作对。他荐举的吴玠成为南宋有影响力的将领,而他教导的朱熹,其理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
6. 戚金:明末将领,定远戚氏族子。他少从少保戎,屡建战功,由百户历升守备、游击、参将等职。万历初,随总兵刘綎征关西,先诸将登上高丽城,叙首功升副总兵,后转江南吴松总兵。神宗末年,边庭多事,他自请出关,率兵深入却失尽援,最终陷殁。奉旨褒恤,赠都督同知,荫子,拟谥“武烈”。万历年间的朝鲜战役中,他带领的浙兵表现出色。浑河血战是戚家军的最后一战,尽管戚金的部队重创后金,但最终寡不敌众,以落败收尾,他也战死于此。此战后,世间再无戚家军。
7. 张桃芳: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狙神”。他1931年出生,曾是江苏兴化县陈堡乡抗日儿童团的团长。1951年3月自愿报名参军,成为人民志愿军。在入朝后的第一次练兵打靶中,他三枪全脱靶,连长称其行为是“吃了三张大烧饼”,他被罚去厨房帮厨。之后他通过艰苦训练,成为狙击手。在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的相持阶段,他用冷枪杀敌,在32天内创造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