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阶级
刘慈欣在其科幻小说《三体》中描绘了文明“技术爆炸”的情形:就拿人类文明来说,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用了几十万年,而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只用了五千年,而从近代社会到现代社会,这个数目居然变成了两百年!可能大刘觉得技术爆炸是理所当然的吧,他并没有探究这背后的原因。可是如果按照他这种规律,从现代社会未来社会应该只用几十年啊,几十年过去了,却丝毫没有出现社会制度变化的蛛丝马迹。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仍和近代无异。而不是书中所说的“指数增长”。
也就是说社会发展速度并不是自然而然增长的,它和其他东西挂钩。最主要的增长原因就是人口的膨胀。
原始社会时,一块中原大路上就有无数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是一个独立的微型社会,规模大都很小。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微型社会逐渐融于一炉。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统一。社会的人口越来越多。脉络越来越复杂,阶级之间越来越分明。在同一个社会中。两拨人逐渐分明。他们的阵线也逐渐清晰,这两拨人便是精英和普通人(边缘化的人)。普通人为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而去拼命冲击精英,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精英作为标杆和精神领袖,占有舆论主动,能确定社会发展的大致方向。社会就是这样车轮式的前进。社会体积越大,阶级差距就越大,阻力就越大,动力就越大。但当阶级阻力达到临界点时,阶级矛盾就会无比突出,就容易发生起义。那些政权覆灭的前一段时间,社会发展往往是最快的。
21世纪之前阶级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物质。比如地主和贫农的区别,贵族和平民的区别等等。都是少数高阶的比多数低阶的吃得好、住得好、用得好。而到了21世纪,这些差别的重头就变成了话语权、关注度、社会认同等。人类对物质的追求接近了尾声(因为已经很充足了)。世界总人口数也逐渐定格在稳定的70亿。没有人口的增长去带动,阶级之间的差距仍会继续缓慢增长。人类对幸福的适应比对痛苦的适应快的多,当人们对物质的绝对充足适应过来,他们就会开始追求社会认同。就像当年物质的阶级差别一样,现在社会认同的阶级差别也会很大,要么毛都没有,要么有一大堆。普通人提升道路上的高墙会越来越高。成为精英也将越来越可望不可及。望后方,物质已极端充足;望前方,想得到社会认同难如登天。极端的物质充足容易造成精神的空白,他们卡在中间,走不动,就会因这种空白而焦虑,直至走上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的沉沦不归路。
一切都离不开那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阶级矛盾是社会前进的最主要的动力。没有它,社会就很难前进。有水就有鱼,有社会就必定有阶级斗争。只是,精神的阶级斗争是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人类估计又要在黑暗中摸爬滚打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