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级电影节很多,其中最具权威性的只有四个,分别是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和奥斯卡金像奖,但从评选的标准来说,三个欧洲顶级电影节均坚持以影片的艺术性为第一原则,而奥斯卡奖则是从政治性和商业性为评选标准,因为有着美国这个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作为背书,奥斯卡奖毫无悬念的成为所有电影奖项中影响力最大的大boss。
恐怕是由于欧洲经济水平的整体下滑的原因,欧洲的三大电影节愈显式微。不可否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迷都把目光聚焦于奥斯卡,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电影作为一个艺术形式的存在,其评判的标准应不应该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或者说经济因素是否在电影评选体系的内核里占到主导地位?
好吧,让咱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现在言归正传。
今年的奥斯卡奖金像奖最佳获奖影片“绿皮书”,故事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黑人钢琴家Don在白人司机兼保镖tony的护送下游走于美国南方各州,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巡演的经历故事。
作为一部以种族歧视为背景,黑人解放为主题的影片。根据影片描述,故事应该发生在1962年的10月—12月。同时再告诉各位两个时间点:一年后的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上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两年后的1964年7月2日,华盛顿方面颁布《公民权利法案》,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禁止种族歧视以及在学校、工作以及公共场所中的种族隔离现象,才真正实现了美国在政治意义上的种族平等。虽然发生在十八世纪的美国南北战争已经过去了将近一百年,南方各州的奴隶制已经得到了废除,但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黑人实则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尤其在南方,黑人依然在整个社会秩序中处于极不平等的待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有了这部接地气而不俗气的“绿皮书”。
扫除种族歧视,提倡每个人生而平等,这是现如今在整个人类社会倡导的主旋律,近年来这一类体裁的作品在奥斯卡获奖影片中也屡屡因为其政治正确多次轻而易举压倒了众多的竞争对手脱颖而出。再以这个话题来评论影片,就像炒冷饭一般,实在也没啥滋味了。今天让我们换个做法,依旧是这个食材,让您品尝到不一样的味道。
Don(马赫沙拉·阿里饰)是一个社会影响力极高的钢琴艺术家,自小收到极好的教育,因获得过心理学博士还在影片被尊称为雪丽博士。但请注意,这只是社会影响力而已,并不代表社会地位。作为一名黑人,在当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公共场合还是实行种族隔离的、黑人是没有选取权的,黑人所遭受的到歧视即使在北方也是极其严重的,从影片中有tony(维果·莫滕森饰)将黑人水管工用过的杯子扔到垃圾桶里面的那个细节可以说看出端倪。所以tony 的被雇佣从某种意义来说仅仅是以为Don的经济地位,也就是纯粹因为收到金钱的诱惑不得已而为之。作为一名白人,在黑人面前是有着先天的优越感的。(即使到现在,即使历史上已经有了第一任黑人总统,也并没有意味着种族平等观念的普及,在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个是题外话,暂且放在一边。)
在影片中Don和tony无形中成为了一对有趣的矛盾体,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白人高等阶层和黑人低等阶层矛盾体。从整个角度而已,正是这种阶级与阶层间的错位,给了这部反种族歧视影片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生命力。让我们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把影片一分为二,分开两个不同的场景来看这部电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其一是当两人同时融合在整个社会环境内,don是一名没有社会地位、饱受歧视的角色,没有因为他的艺术造诣和社会影响力而被白人所尊重,亦与叛逆的黑人世界格格不入,他的价值观与世俗社会无法融洽。以至于他终于在雨中的那场戏中爆发“我既不是一个白人也不是一个黑人,甚至不是一个男人”,这种孤独和无助使其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俨然是一个弱者。而恰恰相反的是,tony是一个处事圆滑,八面玲珑的老江湖,他不但可以在杀气重重的白人种族主义者手中保护don的安全,可以当着警察面把贿赂巧辩为感谢,使don在困境中化险为夷,还敢于对不公正说不,对受到的歧视毫不犹豫地挥起拳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Tony才是真正的男一号。维果·莫滕森以最佳男主角角逐奥斯卡奖名副其实的。
其二则是don和tony独处时,从面试那个情节开始,变身成为雇佣者的don便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品德裁决者,他鄙视于tony的粗鲁,对于tony抽烟不能接受,对于tony的谈吐鄙夷有加,对于赤手空拳啃鸡腿无法理解,甚至对于tony 的姓氏也指责其不够高贵和优雅。可以发现,当两者成为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时,don便无形中可以站在价值观的桥头堡上对tony颐指气使,而tony也不再是那个硬桥硬马的狮子,瞬间变成唯唯诺诺的绵羊。这一切似乎发生得如此自然。
在两个不同的场景中,我们发现地位的转换直接可以导致主导权的转移,占据阶级地位高地后的Don的能够游刃有余地高谈阔论,而tony只能仰视其的存在。由此可以联想到近来马刘两位老板的大放厥词,在如今的经济社会中处于绝对经济地位的雇佣者可以站在强者的立场上肆意地对被雇佣者评头论足,其成功者的地位允许他们用他们的理论来绑架下属的意志。他们巧妙地使用逻辑谬误来偷换概念,把对于受雇佣者的职位要求和工作标准冠以“奋斗”“拼搏”等名词的另一种解读,堂而皇之的把996和8116+8等同于年轻人的责任。是多么的可笑!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一种新的视角的出现,会改变人们既有的社会分层结构的观念。 比如,人们比较早的有了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区分,有了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和棕色种人的区分,又有了信天主教的人、信新教的人、信伊斯兰教的人、信佛教的人和无神论者等的区分。中国很早就有士、农、工、商的区分。
每一种区分方法的后面,实际上都有一整套的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的三个最初来源,劳动者获得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润,地主得到地租,因此,社会上形成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个主要阶级。英国古典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一个社会具有经济、政治、社会三种基本秩序,所以就产生了根据财富收入、权力和社会声望区分人群的三种基本的分层系统。现在,根据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不同的分层目的而使用的分层标准有很多,如生产资料的占有、财富和收入、社会声望、知识技能、受教育程度、象征性权力、职业等等。不过,为了简化社会分层的方法,现在学术界主流的看法,是倾向于把“职业”看作包涵了各种经济社会资源占有和使用信息的标准。 把“职业”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把资源占有作为基本维度,
这些理论是不是不能理解,这就对了。我们只需知道在现实的社会中大人只论利弊,小孩才分对错。当看穿了这一切以后,就能够懂得生活无非是阶级与阶层的自由博弈而已。
wa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