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段时间在语文群里展开一场走心的作文教学讨论,同仁们各抒己见,各执一词。有的老师认为:写作就是生活!学生先要有生活,有了生活就会写作!也有的老师感慨:孩子们是被我们“教”着写文章,而不是他要写文章,学生的生活“哪儿去了”!小学生,也被“框”住了;也有的认为:小学一定放开写,小学的源动力较好;让学生明确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是个好方法。老师的唤醒训练思路要做实,小学作文以情境作文为好;“为读者写就错了”这句话有道理,写作者首先要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了读者……大家既有提到写作技巧的,也有提到教学方式和写作源头的……
而我当时的观点是:在教育应试中,是试题限制了学生的写作和想象空间,致使学生无法像作家一样做到随情随意、放开而作;学生离不开老师这根拐杖,老师的帮扶作用很大;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又简单,写作动力往往是老师倒逼出来的,于是学生的假文就不难理解了。然后我又分析了学生学生学习之难的原因——写作恐惧症是一直都有,有时候连爱学习的学生也怕怕。有时候是因为学生不得写作的要领而害怕写作;很多小学生的尚未形成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心还不够细腻,即使写生活常见的事物也会写不出,因为觉得没什么特别啊,没什么好写。 结论是,鼓励学生积极写作比吓退强!
虽然大家所站的角度不同,前者更是专家理论,后者是一线教师的体验,但有一点是不约而同地共同指向——这是应试教育与命题作文教学的弊端。似乎这种教育就是学生学不好作文的“罪魁祸首”,但谁也没能给出正确建议和措施!
今天,答案却在叶圣陶先生的《论写作教学》一文中寻得。叶老先生在文中开门见山地提出:“国文课定期作文,原是不得已的办法。”分析如下:“国文科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学生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表达;(二)每逢用文字表达,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功夫……唯恐学生有所积蓄而懒得发表,或打算发表而懒得在技术上用功夫,致与养成两种习惯的目的相违反,于是定期命作文”,在“通常作文”与“按题作文”的比较中,前者(发挥)“自然”后者(发挥)“不自然”,“若嫌它不自然,废而不用,只教学生待需要写作的时候写了交来,结果或许一个学期也没有交来一篇……这就达不到写作教学的目的。所以定期命题作文的办法明知不自然,还是要用它。”
读罢本文,我恍然大悟:明知不可为而还要为之,是有出于顾虑的!而这种顾虑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人的懒性和自制力所决定的。小学生的特点往往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如果跟他们说道理,他们比谁都懂,他们也知道读书对自己好,写作文也是必须的,但是如果真的让他们自己拿主意或自愿完成作业,那结果就“惨不忍睹”了。所以,我现在非常理解“国文课定期命题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只有在外在条件的迫使下和任务的驱动下去学好写作,本身就是对学生强化训练的不二选择和主要途径。是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
正如前面几位同仁所说的,叶老也提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按今天的教育理念,我觉得其中还包括学生的一切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