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的时候,得到一个消息:上级集团公司要求本公司要么注销“三产”公司,要么变更其资产构成,纳入完全国企模式。
最终,公司还是选择了后一种方案。
公司成立“三产”是在2008年,当时国家电网改革已经基本上尘埃落定,厂网分离,发电供电分开,但是作为基建单位的电建公司还是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各种小道消息甚嚣尘上。
有人说,可能“落地”,划归地方公司;也有人说,可能“入网”,滑轨电网公司;还有人说,可能“散伙”,被拆分到其他行业基建集团,比如建筑行业,铁路行业。
但08年前后是国内外电力市场的巅峰时期,企业效益特别好,虽然有这种消息,但是不影响公司继续赚钱。
然后,08年年初的时候,公司的领导们成立了一个“三产”。
在工作报告中是这样描述的:“为了增加企业效益,规避行业风险,提高职工收入,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特成立第三产业公司......”
这个三产公司经营范围是什么呢:大宗材料采购,设备采购,物流。
职工代表大会宣布通过之后,诡异的一幕出现了。
以前的年终职代会,总是宣扬主业又实现了多少多少利润,达到了什么什么指标。
但有了这个三产之后呢,报告里开始出现“利润下滑”诸如此类的词汇,但“三产”则成为了公司利润的增长点。
另外一个变化,体现在人事管理上。
以往公司非常重视技术员,专工的培养,所以技术路线一直是我们技术人员的最爱。
但三产公司成立之后,我们明显感觉到,管理岗位才是王道。
因为管理岗位很容易被吸纳入股三产,可以入股,可以分红。
原来,这个三产是以公司部分领导的名义成立的,这几个领导是该公司的出资人。
然后,再聘用公司的职工担任该公司的具体职位。
不需要租赁新的办公司,也不需要额外增加人员,只需要在某个办公室门口再挂一个牌子即可。
三产利润可观,分红自然不少。
可是三产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盈利能力呢?
不需要购置办公场所和人员,自然是省下来一笔费用,但是也不会这么夸张,人工费才多少呢?
重点是在其营业范围上。
几乎主业所有项目的大宗采购,设备采购,物流运输,三产都要“过一手”。
为什么说是“过一手”呢?
因为所有的采购,三产都是“代理”,甚至物流,就直接使用公司现有的车队。
三产去“中标”公司所有的采购项目,然后再转包给其他厂家。
几乎就是无本万利的买卖,利润低了都说不过去。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主业利润下滑,三产利润捷报频传了。
当然可以通过三产提高采购价格啊。
成本上去了,利润自然就下来了嘛。
成立三产公司的另外一个附带“好处”,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
把持了三产公司的入股权,也就把持了人事的任免。
不听话的,没机会。
不够巴结自己的,没机会。
没有眼神的,没机会。
达到了排除异己,保证自己的小圈子利益的目的。
三产,既是利益,又是权术。
但却是,实实在在的骗局。
不产生任何效益,只会增加成本。
只会从主业吸血,不会有任何助益。
反抗是没有用的,从上到下,都是既得利益者的声音。
不愿意掺和进来的,就只能被排除在外。
这就是国企所谓的“三产”的真实面目。
10多年过去了,公司已经从一个现金流充沛的优质企业变身为一个负债率80%以上的的高危企业。
某些领导还在吹嘘,这叫玩转资本,用银行的钱,不花自己的钱。
这是肯定的,因为公司根本就没有钱,不找银行找谁。
这些国企所谓的“三产”,根本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骗局。
动刀者必死于刀下。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希望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