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有很多都是譬喻。
佛陀的故事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佛陀苦修六年的文字,却不曾思维其中甚深的譬喻——它说的其实就是修行从何入手的问题。
为了避免人们看到“佛陀”两个字就不自觉将之神化的惯性,在此,谨用“悉达多太子”代替。
悉达多太子在一次宴会结束的时候,看到宫女们睡姿丑陋,顿时没有了往日的婀娜多姿,心生厌恶;后来,他出城看到了百姓为了疾病和死亡而痛苦万分。他发誓,他要去为苍生找寻真正的幸福。
他走上了苦修的道路。因为当时的他也认为,这个世间有很多的不完美,但是一直不知道苦的根源,自然也就无法知晓对治苦的方法。
他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尝试。他认为,一切的苦来源于自己的眼睛,因为自己的眼睛似乎总是能发现这些丑陋,所以才让他痛苦。他从眼睛入手,开始尝试不看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似乎也是奏效的,但慢慢地,他厌恶了,因为即便他闭上眼睛,他也无法避免看见黑暗,而且,尽管他不看,不能代表他不听,虽然画面没有了,可是那些吵闹的声音却一直让他心烦意乱。他思忖:大概问题不在眼睛上,在耳朵吧。
他又开始强迫自己不听了,他做过很多尝试,往耳里塞东西,可尽管如此还是能听见“嗡嗡”的耳鸣声。经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耳朵疼痛不已,他俨然能嗅到耳朵发炎的异味,难道鼻子是痛苦的根源吗?
他开始练习屏息了,甚至可以憋气很久,屏息的结果,他发现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解除苦痛,相反,当他憋气很久之后,他的舌头居然会有些干涩,这种感觉他很不喜欢,他开始从舌入手。
他开始断食,他认为只要不去品尝那些食物,自然没有贪爱,也不会存在厌恶。他断食的结果,是身体的极度虚弱,他奄奄一息了,此时的他没有了任何气力。“我也许要死了”——当这个意识产生的时候,他不自觉地感到了一丝恐慌,并伴随着身体的疼痛。彼时的他尝试过眼、耳、鼻、舌、身这五个方法,均以失败告终。他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他躺在地上,此时万籁俱寂,他静静地观察苦痛的发生机制。他观察到,原来,影响我们自己的、折磨自我的、让我们贪爱的罪魁祸首,不在别处,就是自己的心念。眼见、耳闻、鼻嗅、 舌尝、身触,这些本来没有什么,而是我们自己在这些发生的时候,产生了无数的念头,我们把念头当真的结果,是情绪上的剧烈回应,继而在生理上产生相应反馈,最终,我们将这些宣泄出来。这一系列的反应就像一个机制,只是平时的我们很少留意。我们天天叫苦,我们天天喊疼,却从不细细观察过苦及疼痛运作的机制。
是了,触境——心念——情绪——生理反应——言语造作,像一个链条拴住了我们,让我们无法真正自由。此时,一名牧羊女走了过来,给他一碗奶粥,他品尝着奶粥,没有任何看法和知见,只是静静地品尝,那一时刻,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快乐。
恢复了体力之后,他又开始了如何对治苦痛的思维。他渐渐明白:任何事物都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无有恒常不变的存在;外境其实没有什么,只要你不去执著,它对你自然没有任何影响,而你认为外境是真的,就会产生执著的念头,而倘若你了知念头本身的虚妄,你也不会执著。恰恰是,你不自觉地被念头牵引,进而产生了高兴、愤怒等种种情绪,在这些情绪的作用下,你的心跳会加速,呼吸会急促,手脚会冰冷,然后,你就会产生相应的言语造作——如报复他人、回击他人,等等,最终引发不可挽回的结果。
他坐在菩提树下,一天、两天。。。。。。冥思着。他仔细观察念头,他知道念头是虚妄的,当然不能放逸,那么他又开始尝试打压,没想到,打压念头的结果,依然是念头的纷然。他明白了,原来念头也是依它而起,无有实处。他最终放弃了任何放逸抑或打压的念头,只是静静地看着,看着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如同泡沫般浮现、消失,继而再浮现、消失。他像置身于自己之外,看着自己的念头——终于,他发现自己可以不再被其牵制而感到莫大的快乐和自在。
他睁开了眼睛,此时还是深夜,天上的星星如往常一样闪烁着光芒。他像一个初生的婴儿般,看着天上的星星,没有任何知见,不带任何情绪,只是全然地看着、看着,突然,他异常高兴,浑身充满了无法言说的喜悦——他明白了,原来生命就是如此啊!原来生命本身不需要添加任何的东西,它原本就是圆满无暇的啊!原来我们真的可以时时快乐的,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不被那些无明的情绪所牵制,达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幸福——而这一切,都是生命本身就已经具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