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最后一集,蔡康永在谢幕前说的一番话让我记忆犹新:
“谢谢大家十二年来陪伴我们,徐熙娣跟我即使有机会再开始任何节目,它也不可能是《康熙来了》。因为这个节目是在一个最独特的时刻,大家开始跨越了从电视机上面收看节目而从各种管道收看节目,这样的时代已经发生很久了,所以下一个会改变的收视习惯会是什么,我们根本无从知道。《康熙来了》靠着这样的收视习惯的成全,我们才得到了这么多我们料想不到的观众。而你们用十二年的时间陪伴我们,这件事情也不会再发生了。所以这个节目是大家跟我们一起拥有的,而不是熙娣跟我创造出来的,谢谢你陪我们度过。”
在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中国的网民数量开始呈几何倍数增长,上网开始从一种时尚变成一种真实的需求。中国的网民开始在网上接收各种信息,这也包括来自海峡对面的综艺文化。
《康熙来了》在2004年这个恰当的时机出现,确实收获了一批“料想不到”的观众们,他们不仅包括台湾本土的电视观众,还有来自大陆,海外的观众,在互联网的普及下,电视节目实现了多渠道传播,好的电视节目不再受限于地域。
蔡康永说康熙的成就多亏了收视习惯的成全,这是自谦。其实康熙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仅是它恰巧赶上了互联网时代,更因为《康熙来了》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互联网文化基因的节目,或者说康熙某种意义上启迪了中国的互联网文化。
康熙和当时大陆的访谈节目最大的不同在于,康熙从一开始就是回避深度的,这一点跟当下的互联网环境很像。访谈的内容永远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检查女星的包,邀请女星卸妆,吃男星豆腐,问政客名流的性生活。这些桥段在节目里反复上演,变成了康熙的主调。康熙是肤浅的,但是这种肤浅正是生活本身。
在节目里,虽然蔡康永一直充当着那个引导和化解的角色,但小S才是康熙真正的灵魂人物。无论是小S在节目中突然坐在马英九大腿上,小S和黄子佼的世纪大和解,还是她又掐了哪个当红小生的乳头,围绕康熙形成的黑白是非,小S始终是站在漩涡中心的那个。
沈玉琳评价:从外太空聊到内子宫,从佛经聊到初经。这是康熙的主持方法,小S在访谈过程中就是不断离题岔路,让访谈的内容越来越碎片化。小S的能力在于总是能在漫无目的的对话中抓住一个借题发挥的点,戏剧性地放大表现,这就是小S的表情包。
在我看来,《康熙来了》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节目,一部分是小S的表情包。小S的表情不是节目的边角料,不是点缀。在一档只有粗糙布景,平庸特效,不成气候而且啰里啰嗦的通告艺人的节目里,主持人小S的妙语连珠和被摄像师定格的夸张表情构成了整集的笑料。在社交网络刚刚起步的阶段,小S的表情就一炮走红,朋友之间甚至可以只用表情对话,小S的表情和互联网文化是无缝对接的。
小S大胆的言辞,出位的行为,精怪的性格,和来宾不断挑战底线的辛辣互动,不就是今日网红的招数吗?如果小S没有在康熙成名,不幸成为互联网芸芸众生的一员,她也会耍尽花招博人眼球,成为一个网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