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诉
早上起床之后自然而然地去刷牙洗漱,到了中午没有一点思考就去吃午饭,无聊的时候随手打开手机刷朋友圈……
这都是习惯,几乎出自于身体本能,不需要任何思考,不花费半点精力就会选择做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养成一个习惯,多是在长时间的多次的重复之下,不论是身体,还是大脑都记住的动作。
当这种行为一旦形成条件反射,再继续重复这样的行为对我们的身体或大脑而言,都是一件毫不费力的事情,所以,即使我们深知我们自身的某些习惯是不好的,也懒得改变了,因为改变起来真的很难。
可是,难,并不代表着不能改变。
要知道,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后天形成的,都是在重复了百次千次之后形成的条件反射。
而查尔斯·杜希格的《习惯的力量》就是通过对习惯运作原理的解读,系统阐释了如何改变习惯。
找出惯常行为,并分离出暗示
科学家认为习惯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省力的方式,如果让大脑自由发挥,大脑就会让几乎所有的惯常行为活动变成习惯,让大脑得到更多的休息。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保持一定的警觉,你会发现一个恐怖的事实。
打开手机——解锁屏幕——打开数据或wifi——打开常用的软件(微信QQ头条)一刷就是至少半个小时的浏览
这些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没有经过半点思考。
再思考一下,你为什么打开手机,因为无聊,想看时间,还是单纯地想玩手机?这些都是暗示,提醒你玩手机的暗示。
暗示,这个东西听起来很高逼格,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这都是我们身边很容易忽略的小事,比如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儿,却不由自主地撕开一包薯片,忘记了减肥的初衷。
仔细思考我们经常出现的惯常行为,并分离出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的暗示,谨记在心,下次出现这样的暗示时,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觉,防止做出违背我们初衷的事情。
不是创造习惯,而是改变旧习惯
你无法根除坏习惯,只能改变它,这是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它是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经验,改变中间的惯常行为。
习惯能够创造出神经渴求,把暗示和特定的奖励关联起来,利用人内在的渴求感,帮助我们抵制住诱惑。
打算看书,却不由自主地打开手机刷起了朋友圈,转眼就半个小时过去了。这是经常遇见的事情,常常懊悔于自己的自制力之差,却忘记了这是习惯使然。
仔细思考一下,看书的时候刷朋友圈这是惯常行为,而刷朋友圈中存在着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暗示,这个暗示可能是你想看一下时间。惯常行为很难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打开手机的暗示以及增加看书的奖赏。
暗示加上奖赏本身不足以让新习惯长期持续,只有大脑开始预期奖赏,渴求成就感,才能让这个行为持续下去,经过百次千次的重复就会成为我们的习惯。
看书的时候想要看一下时间,就需要打开手机,这时我们就要提高对自己的警惕,看时间或许就是我们为自己玩手机留下的暗示。想要改变这个惯常行为,暗示不需要改变,我们只要提供一定的奖赏,比如看一个小时的书可以吃一份炒酸奶。
微信读书这个读书软件就是利用读书的时间换取书币,半个小时一块钱,不去想其这么做背后的原因,仅仅是用读书时间换书币买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奖励,足以吸引很多人在这里看书,并坚持下去。当然,我就是其中一个。
惯常行为,同样的暗示,值得期待的奖赏,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改变坏习惯的方法。
制定计划
凡事离不开计划,改变坏习惯也不例外。
知道了该如何做,剩下了也唯有坚持了。
曾经,我很佩服可以早起的人,觉得他们的意志力很强,当我真正地做到了以后,就觉得也没什么了,无非是坚持,多日的坚持形成一种习惯,身体生成一种名为“生物钟”的神奇的东西,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现在,我偶尔地还会羡慕那些周末可以睡到很晚的人。
当然,在制定计划时,最重要的便是适合自己,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将坏习惯转换为好习惯。
“起作用的不是上帝,而是信仰本身。一旦人们学会信仰某种东西,这种信仰就会扩展到生活其他方面,直到他们开始相信自己能改变。信仰是将改造过的习惯回路变成永久性行为的要素。”
查尔斯·杜希格在书中这么写道。
要想改变习惯,就必须有决心去改,你必须有意识地去努力,寻找驱动着你的习惯的暗示和奖赏,并且寻找到它们的替代品。同时,你必须相信自己可以控制习惯,也有足够的意识去使用习惯。
都说要和优秀的人做朋友,改变习惯也不能例外,和高度自控,拥有好习惯的人在一起会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努力跻身于这样的团体,这样的环境,也可以成为我们计划中的一部分,借此帮助我们改变习惯。
自空,就是一种习惯。与其去羡慕那些拥有高度自控的人,还不如成为这样的人。
改变坏习惯为好习惯的方法,我只能说到这里。
剩下的,就靠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