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杰克·丹尼尔斯,已从事运动研究和教学50多年,是许多奥运选手的教练,曾被《跑者世界》誉为“世界上最棒的跑步教练”。丹尼尔斯的训练方法重在量化,倡导运动和科学的结合。书中有大量数据图表,比较适合专业的运动员和教练阅读。但对跑步初学者来说也会有很大帮助,读过这本书以后,对其他的跑步训练、拉伸保护等相关的书,会更容易上手。
全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讲基础理论,后一部分讲各种项目、情形下的训练方法。初学者应该重点阅读基础理论部分。
第一章,跑步的基本法则。这10条法则,每个希望能跑出好成绩,不想受伤的跑者都应该时常翻阅。
1、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长处和短处。
2、对跑者多一些鼓励。
3、状态不好就不要参赛。
4、训练中保持灵活性,不必死板。
5、要设置中期目标,是较小的、更有把握实现的目标。
6、训练应该目的明确,有收获。
7、吃好睡好。
8、伤病时停练。
9、遇到慢性健康问题,及时就医。
10、如果跑出了一次舒服的或者成绩好的比赛,这不是侥幸。
第二章,如何进行训练。讲述了两大原理:人对压力的反应、收益递减。正如塔勒布的《反脆弱》里说的那样,人是一个反脆弱系统。面对压力,身体会受到轻微的伤害,恢复以后就会比原来更强壮。锻炼就是基于这个原理,在一定范围内给身体造成负担,通过反脆弱让身体变强。收益递减则类似于经济学里的边际效应递减原理,随着投入(训练强度)增大,收益增量(体能提高的百分比)会逐渐下降。总之,人体是一个系统,和经济学这一社会学的基础理论有相通之处。
这一章还讲到了步频、脚的着地、呼吸三个问题。作者的建议是最佳步频为180步每分钟;脚的着地部位因人而异;呼吸则推荐2-2式。关于后两个问题,另有专门书籍探讨,日后再研究。
第三章,关注自己的体能。影响长跑能力的关键性因素是最大摄氧量v.o2max,它和心率指标基本上成正比。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最大摄氧量上限是天生的,后天的锻炼只关系到能不能保持这个量,能保持多少百分比。心率分最高心率和静态心率,在同等耗能情况下,心率越慢说明心肺功能越强。作者的专长就是用这些可测量指标指导训练,是对运动能力和训练效果的量化分析。
第四章,选择恰当的训练类型。作者定义的跑步训练类型,被全世界教练员和运动员广泛采用。他按不同的速度和强度将训练分为E、M、T、I和R。每种强度对应的是心率,而不是速度。因为每个人的运动能力不一样,比如同样用4分钟每公里的速度奔跑,对专业运动员来说是很轻松的,对初跑者来说却非常辛苦。各个强度对应的心率范围如下:
E代表轻松跑(Easy running),是边跑边能轻松讲话的强度。E跑锻炼的是心肌,需要长期的积累。书后面的训练表中有时会出现L跑,也就是LSD(long slow distance)长距离慢跑,强度和E跑是一样的。
M代表马拉松配速跑(Marathon-pace running),是在马拉松比赛时用的巡航速度,一般来说比E快每公里30秒左右。M跑训练的是比赛的速度感,和比赛中的补给策略,在心理上也会起到很大作用。
T代表乳酸门槛跑(Threshold running),强度是舒适的艰苦,大多数人可以坚持20到30分钟。T的速度按书中的说法,比M快10秒左右每公里。T跑的首要目的是加强身体清楚血乳酸的能力,扩大有氧运动的强度范围。
I代表间歇训练(Interval training),速度比T快15-20秒每公里,一般只能坚持2到3分钟,训练的时候只能间隔着跑,所以叫间歇跑。I的目的是提高有氧能力,也就是最大摄氧量。
R代表重复训练(Repetition training),速度比I 快15-20秒每公里,是很艰苦的强度。R的目的是提高无氧能力、速度和跑步效率,简单理解就是短跑能力,对长跑也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在高水平的竞争中。
另外,作者还介绍了跑步机的好处。跑步机可以无视环境,给训练很大的方便,还能设置合适的坡度,只上坡而不用跑下坡。但是跑步机由于有履带的速度,训练效果要打一点折扣,这个折扣也是可以量化的,书中给出了详细的换算表格。
基础理论讲完了,后面是针对各种不同情形的具体训练方案。有如何使用最大摄氧量,根据赛季训练,根据不同基础训练,在高海拔训练,800米、1500米到3200米、5到10公里、越野跑、半马、全马等各种赛事的训练方法。最后是修整和辅助训练,如休息、拉伸、力量训练等。这些,笔记中就不详细讲了。我个人的具体训练课表将参照另一本书,徐国峰的《马拉松全方位训练指南》制订。
最后,再记录一些书中提到的,我认为非常有用的知识点。
1、训练方法要因人而异,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训练方法,阅读书籍的目的是理解基本原理,根据自己的特性制定训练计划。
2、建议你不要在长距离的定速E跑中喝任何功能饮料,这样你的身体就会学会节省碳水化合物。不过,训练中还是要偶尔喝水。
3、除了要始终能说出每次训练的目的,还要始终能做到低投入高回报,而不是高投入高回报,这才是明智之举。
4、如果非要将各种水平的跑者一视同仁,那么用于训练时间是最好的指标。
5、在比赛刚开始时配速要尽量放慢,千万别到后面才懊悔出发时没有再慢些。(有一种说法是一开始肌肉内脏等都还没有进入状态,会有一个3-5公里的适应时间)
6、比赛后,比赛距离每增加3公里,就多安排一天轻松跑进行恢复。例如,15公里比赛后安排5个E日,半程马拉松后安排7个E日,全程马拉松后安排14个E日。
7、停止常规训练和进行休整一段时间以后,重新开始训练时不要立刻恢复休整期前的训练量。因为这时你的体能有所下降,你不用达到休整期前的运动强度就能从训练中有所收获。换言之,不要试图通过额外的努力训练来弥补损失了的时间。
8、力量训练,尤其是腿部训练的一大好处是防止伤病,为进一步提高训练强度打好基础。力量训练的第二个好处是提高跑步效率,让你的跑步技巧有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受控制的步伐,减少不必要的移动。
9、下坡时要避免步伐过大,脚落地要尽量轻,用脚后跟着地。
10、加大训练量时,要保证身体已经适应之前的训练量4周以上,训练过度比训练不足更坏。
最后,贴一个跑力图,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找到相对应的跑力。
乱入一个投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