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昔日神童魏永康的报道,内心深处真的被触动到了。
2岁识字超过1000,4岁完成初中课程,8岁进入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进入中科院硕博连读。从小到大确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方神童”的故事。天资卓越,有着让多少人艳羡的智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神童最终却以被学校劝退收场,过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对他而言都成了奢望。生活似乎与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然而细思其源,这样的结果其实潜藏着必然的因素。
发现儿子天赋异禀的母亲像捡到了一块宝,将所有的希望都投注在儿子身上,包揽了所有的事情,甚至连喂饭这种在婴儿时期的事情还发生在高中时的魏永康身上。在无形中剥夺了儿子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的权利,将其变为学习的机器。怕影响学习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包揽所有的家务,导致其除了学习其他的事情一概不会,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即便是天才也是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存在的,总要放下书本,融入社会,与人交往。而他从小到大贫乏的社交经历和单一的人际圈根本就无法支撑他行使作为社会人的交往职能,更不能体验到与人交往带来的乐趣。
学习本来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或满足精神需求,或带来更好的物质享受。如果正常的生活都不能自理,那学习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
魏永康是不幸的,原本拥有过人的天资,如果在挖掘天资的过程中注意其他能力的培养,或许今天的他会因为在某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而被众人熟知,而不是以这种方式,最终沦为第二个仲永。
他也是幸运的,曾作为一台学习机器存在,没有享受童年的乐趣,母亲极端的教育方式忽略了他学习以外的其他能力,他的生活模式是不健康的。但他最终只是变得平庸,沦为普通人,人格还算健全,还有爱人的能力。
其实纵观中国家庭,类似魏永康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虽然天资不及他。大部人从懂事起就被灌输了一定要考一所好大学的观念,肩负学习改变命运的使命。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都可以忽视,很多父母最常说的是你学习成绩好,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大学。这份苦心让人感动,殊不知这样的孤注一掷也会让孩子背负更大的精神压力。或许在早期会有效果,能如愿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在早期教育中忽略的问题也会慢慢显现出来,这种影响无处不在。可能父母看到的是事业有成,至少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子女,可是性格上的缺陷更多的是需要时时生活在一起的另一半买单,这种影响甚至会转嫁到将来的孩子身上,导致恶性循环。
我一直觉得对父母而言,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培养出来的孩子事业有多么成功,学业有多么优秀。而是培养了他独立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心态,有爱人的能力并且能悦纳自己。当然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成功的事业和优秀的学习应该也是必然的。
再说回魏永康母亲,虽然她的这种教育方式过于极端,但也情有可原。她只是万千望子成龙的父母中的一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可以光耀门楣。而作为一名普通的超市职员,想必所受的教育有限性也导致了其思想的局限性,只注重儿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儿子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发展。在她的观念里,只有通过努力学习,通过考试,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这也正式应试教育下的弊端。
曾看过几篇这样的报道,某小学生因考试失败未得高分而被母亲活活打死,母亲最终也因悲痛自责在狱中自杀,某高中生因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淘汰在教师自杀,年轻的生命断送在分数上,幸福的家庭也因此破碎。目前婴幼儿也被卷入到“学习”这条历史的长河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教似乎成了每位妈妈的必修课。打开电视经常能看到类似几个月宝宝能识千字的报道,14年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也深刻揭示了应试教育下父母的极端教育方式,最终造成了孩子们的悲剧。
虽然已经有很多人批判应试教育的弊端,教育改革但在中国的体制下,要想彻底改革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作为这场洪波中的学生主体,要清楚认识自己,要明白自己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学生,学习是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老师也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能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工作成就的唯一指标。
作为家长,在殷切的希望下,更要保持冷静,更不能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