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善用:找到最合适的人
01.《颜渊篇》士何如斯可谓之达:有名气不等于有实力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问:“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他们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
感悟:什么是通达,孔子认为,通达是“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里有三点,能够做到本质正直喜好道义,能够观察别人的说话和脸色,能够考虑到下属所处的情况谦和面对,就可以称之为真正的通达。
当今之人,好大喜功热衷名利者,不乏少数。他们不惜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巧取豪夺”而不自知,沽名钓誉而不知耻,获得虚名而居之不疑。何谈正直,何谈敬畏,何谈谦逊!待到东窗事发拔出萝卜带出泥时,浪得的虚名,毁了自己误了他人,悔不当初!
对于通达的偏解,孔子这三点难道不值得我们后世之人,深入思考,躬身反省,并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吗!当我们自己拥有核心价值并无可替代时,就会实至名归!
02.《卫灵公篇》众好之,必察焉:炼就一双识人的慧眼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感悟:众人都厌恶这人,就说明这人一定不好吗;众人都喜欢他纷纷赞扬他,就一定说这个人优秀吗!事实证明,确确实实不见得。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三人成虎以讹传讹之时,咕咚来了,还是事实吗?
此时就应该去考察事实真相,眼见都并非为实,更何况道听途说,或夸大其词过度的宣传,或以讹传讹故意捧杀!
03.《宪问篇》仲叔圉治宾客:识人善用是一项才能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孔子谈到卫灵公的昏庸无道,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没有丧国呢?“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侍宾客,祝鮀管治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丧国?”
感悟:卫灵公昏庸无道,却偏有贤才助他治国理政,国泰民安,也许是天道!让我想起刘邦一介莽夫无文无才,却拥有三位肱骨之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治理政事有远见卓识的的萧何;带兵作战,所向披靡的韩信。如可以见刘邦善用人才,才助他稳坐江山。而百战无一败绩的一代枭雄项羽,麾下只有亚父范增一人,在鸿门宴中,也没能听信范增的建议去杀掉刘邦,而是放虎归山,终成大祸。
所以要成大业,一定要求领导者拥有慧眼,能辨识并善用人才,为己所用,才可能成功。
04.《子路篇》先之劳之:如何让优秀的人为你工作?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倦怠。”
感悟:如何让优秀的人为你工作,看看刘邦是怎么做到的。亲之信之,善于纳谏,率先士卒,以身作则,这些就是刘邦驾驭人才的方法策略。刘邦只管用好优秀之人,而优秀之人为他打江山守天下,最后刘邦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赞刘邦!
如何让优秀的人为你工作,领悟孔子之教诲的同时, 借鉴刘邦用人策论,向他学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