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这部电影还是初中的英语课,那时我15岁,45分钟的课看了45分钟的电影。撕书、上讲台......这样的学生让我羡慕,这样的老师让我惊讶。“传统、荣耀、纪律、优秀”一直以来我们被禁锢在和电影一样的教育环境中,不管学校还是家里分数是衡量我们的唯一标杆,“做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也许看电影的那一刻我已“死去”,羡慕之后便又被埋没在拿分数说话的洪流中。至于接下来的情节我也不在理会直到昨天才又一次拾起了这部电影,如今我24岁。
头顶名校光环的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众人眼中的香饽饽,历尽千帆父母终于把自己的孩子弄到了这座学校。作为一个新生,揣着父母的期待藏起自己的爱好在学校的优良传统的指导下向着既定的目标——名校出发。他们本可以这样顺利地成为医生、律师、银行家.....成为众生眼中的成功人士。可偏偏就出了这么一个作死的老师——基丁。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更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初来诈到的基丁就给新入学的愣头青们来了当头的一棒。爱我所爱还是成人所盼,一场思想的斗争开始在学生的头脑中蔓延。“oh,captain,my captain!”凭借着独特的教育方式他做了学生船长,带领着学生时刻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他说我们不是接水管,你要懂得顺从的危害,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调,任何方向,任何东西都行,不管自负也好,愚蠢也好,什么都行。多么不可思议的说教,从小到大都有人告诉我们你要这样不要那样,突然有人疯疯癫癫地告诉你“你们必须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不由得让人毛骨悚然,这么多年来我竟然从没认真聆听过内心的诉求。
脱离群众(父母、老师)是可怕的,就像火车只能在预定的轨道上奔驰,一旦脱轨便是车毁人亡。作为孩子,父母老师的规划便是我们的轨道。我亦爱自由,我也愿是个水手,游遍世界的港口,可是有了既定的轨道我又怎么敢轻易呐喊出内心的野性。当我们苦恼于实现与理想背道而驰时,基丁出现了,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用你的勇气去坦白,告诉规则制定者你的想法,你的热爱,让你野蛮原始的呐喊越过世界的屋脊。
受到鼓舞,Neil首先站了出来向父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他是个寻找内心声音的成功者亦是脱轨的牺牲者。争取到演完节目的特许,他本以为就这样可以爱已所爱,得到家人的支持。谁料无情的事实压垮了他的希望,转校禁止提戏这是父亲给他的最后通牒,年轻的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面对Neil的离去我们不得不思考谁该为此负责,学校?家长?基丁?总有人要当替罪羊。
为了维护传统,以正校风基丁是最好的牺牲者。被迫离开他热爱的教育事业基丁的心是流血的,临别的那一刻一向懦弱的托德站了起来为他践行,他亦是欣慰的,新的captain已经开始茁壮成长。离别那一刹那让我想起《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他们都是体制的打破者,新思想的传播者,是牺牲者也是胜利者。池塘畔底的孩子可以成才,喜悦之诗必将充满威尔顿孩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