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来自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他读的学校叫“西南联大”,这个学校只存在了八年,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是一个奇迹。
胡适,钱钟书,陈寅恪,钱穆,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华罗庚,冯友兰,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师,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今天,再也不可能有哪所大学可以将这么多的大师大儒聚在一起了。
我们熟悉的杨振宁、李政道、汪曾祺、穆旦、邓稼先、许愿冲,那是还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所以说,“西南联大拥有地球上最聪明的头脑”,这样的评价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西南联大校歌的第一句是“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但这场长征没有军人,有的知识老师和学生。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教育部决定,由国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临时大学,迁往长沙。身为长沙的学子,能和这样一所大学产生联结,我觉得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后来警报频起的长沙,也非久留之地了。学校再迁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是一所伟大的学校,但并不意味着这本书就是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调调。我觉得何兆武先生在回忆那段时光时,内心是幸福的,惬意的,所以书中的文字的笔调也是平静的,如暖阳一般亲切,你跟着这本书,就仿佛也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旁观着他们的生活,体会着他们的幸福。
我仍然有很多印象十分深刻的场景。西南联大里有非常自由的学习环境,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了最大的尊重和发展。老师上课是“随意”的,我说的随意并不是说敷衍、应付,而是他们那时并不会像今天的老师那样有大纲、考纲的约束,教学任务老师自己订就好啦,可以一节课横跨几千年,也可以一年都讲不完一个朝代,一个话题……
沈从文先生没有任何学历,照样被聘为教授。钱钟书、刘文典这些有名士派头的先生就有些看不起沈先生。刘文典在课堂上公开说,沈从文居然也评教授了……要讲教授,陈寅恪可以一块钱,我刘文典一毛钱,沈从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钱……你会觉得这些大师们也太可爱了。
看书里这些大师们的故事,就觉得颇有先秦诸子百家或是东晋名士之风,可惜今天的我们再也看不到了。
我想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我们今天培养老师的师范大学,用英文怎么说?Normal
University。Normal是什么意思?标准的、规范的、一般的、常态的,让我感觉像流水线生产一样,如果培养的老师都是这样的,那么学生呢?我觉得还蛮值得思考的。
书里面还会讲到学生们跑警报的事儿,里面有个小细节,说有一次杨振宁和邓稼先一起躲到山洞里,两个人待得无聊就朗诵诗歌,杨振宁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邓稼先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真的是一个无比浪漫的场景,真的。那样的炮火中,他们仍然坚守着心中的清泉与明月。
我觉得刘禹锡的《陋室铭》真的就可以用来形容西南联大,它有着全世界最简陋的大学校门,但是你看完这本书就会知道,”何陋之有“!
再说说,这本书的口述者“何兆武”先生。他的祖籍是湖南岳阳,你看我们又和这一群人产生了某种联结。他自己也是很厉害的历史学家,翻译家,现在也是清华大学的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但是他在讲述西南联大的那些老师和同学的时候,语气都是非常尊敬,谦逊的,不奉承不炫耀,一个见过大师,见过真正宽广世界的人,他的内心真的就是深邃、深广而谦卑的吧。
我很喜欢的一个评论家,他曾经问什么是好的大学。不必劳民伤财到哈佛、牛津去取什么经,其实只要买张去昆明的火车票,到西南联大的废墟上走一走,想一想,相信在那儿你什么答案都有了。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大人?也许读一读这本书,你也会找到答案。
何兆武先生刚刚过完99岁的寿辰,向可爱的老人家送上迟到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