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纪渐长,儿时的一些往事不经意间就会涌上心头,许多陈年旧事在脑海里一幕幕回放,其中,最常想起的是我与小人书的那些往事。
满七岁那年的开学季,我满以为自己可以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了,九月一号开学的那天早上,我左等右等也没等到父亲把书包交到我手上。当时我的大哥和两个姐姐都在上学,我猜是家里无力支付太多的学费,暂缓让我上学吧。虽然有些闷闷不乐,但我能理解父亲的做法,所以没有埋怨他。
没有上成学,父亲却让我当上了放鹅官,他买回三只鹅苗,加上伯父家的两只,我是五只鹅的司令官,每天赶着它们去河边吃草。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每天带上几本家里的“藏书”——小人书(连环画书)去放鹅,鹅低头吃草,我就低头看看书、玩玩水、玩玩石头。有小人书的陪伴,放鹅的那几个小时不再觉得难熬。那时我虽然还没上学,但我平时喜欢翻看哥哥姐姐的语文课本,也爱听他们朗诵课文,所以认识了不少字。小人书既有图画叙述又有文字叙述,认识了一些文字的我基本可以看得懂小人书里的故事。那时我们家的小人书有《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三毛流浪记》、《地雷战》、《地道战》、《白毛女》等等。当然,《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都不是全套的,只有其中的几本罢了。这些小人书被我翻来覆去的看了无数次,一些人物形象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最得我喜欢,他除了本领高强外又聪明、机智、勇敢、忠诚、嫉恶如仇。红楼梦里我最怜爱林黛玉,莫名其妙地喜欢她那“小家子气”的性格,也喜欢她那楚楚可怜的样子,不知是不是受她的影响,我的性格也有点多愁善感,中学时,同学们给我起的外号叫“林黛玉”。
我们村是个小小的村子,二十来户人家,村里有小人书的,除了我们家,就另外一户有钱人家。总觉得那家人高高在上,村子里几乎没人去他们家串门,听说他们家有不少小人书,这让我心里痒痒的。我家里的小人书也就二十来本,早就满足不了我内心的需求,所以就一直惦记着那个有钱人家的小人书。有一天,我鼓起勇气邀了个伴就去他们家串门,刚进了人家家的大门,我的心就直打鼓,看到不怒自威的女主人,更加惴惴不安。虽然女主人礼貌性的招呼我们坐下,但看到他们家的客厅一尘不染的,除了整整齐齐的桌椅,其他拉杂东西一概没有,这跟我们农村人的家区别太大了。人家家的环境已经让我感到格格不入,加上女主人不咸不淡的话语,弄得我如坐针毡,哪还敢开口问要小人书看?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满八岁那年,我终于能上学了,我们的老师是村上那个有钱人家的大儿子——金老师。金老师是代课老师,为人和蔼可亲,跟他妈妈完全是两种人,深得学生们喜爱。有一天下午,金老师背着一个鼓囊囊的书包来到课堂上,我纳闷着,老师的书包里是什么东西?当看到金老师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本小人书的霎那间,我差点尖叫起来,这可是我惦记了许久的宝贝哪。金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本小人书,看完后可以交换来看。那个下午是我最开心的时光,心里直呼金老师是天底下最好的老师。后来,金老师又给我们上了好几节这样的课,他家的小人书多,我都没看到重样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县中学上初中时,有一天发现街上有人在摆小人书的书摊,花几分钱就可以随意看,我如获至宝,书摊里的小人书估计有上百本,我看了一本又一本,真过瘾。可惜,那天后,那个书摊再也不见了,我惆怅了好长一段时间。
小人书是老少皆宜的通俗读物,它起到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作用,我就是一个受益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影视媒体的飞速发展,连环画市场被影视媒体抢占,小人书(小开本连环画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再出版。
我们家的小人书被我翻阅无数次,霉烂的霉烂,丟失的丢失,不知何时了无踪影,在我工作前想找几本留作纪念时,一片纸都找不到了,很遗憾。那些小人书只能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