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第三章,脑海里依然实时滚动着那些让我心灵震颤的文字。
偶尔和朋友聊天,不时冒出几句或几段书中的内容,朋友们也很诧异,这是学习了啊,人生的高度和格局变化了,甚至某些突然的转变,还让我的一位朋友怀疑了人生。这是春晖吗?怎么升华了。
共读群黄老师初建群时的一句话也一直警醒着我,读书不是为了明白,是为了去实践。从小到大我们看了很多书,记住了很多故事、人物、事件,还有细节描写,但却没有去真正的将理解和懂得的知识去应用。
所以我才时刻提醒自己,看到了现在,不能说自己可以掌控情绪,但至少要提醒自己不是被情绪掌控,虽然这件事很难。就像心理医师种心锚一样,我也给自己立了一个心锚,一旦遇到立即启动应急措施。
这次还真的不是光说不练了。今天上午,班级群里炸锅了,一上午的时间,四节课,老师在群里点了我三次名,数学作业完成的不全,语文作业完成不全,历史课不听课。好像今天上午,是我儿的专场一样。
看到第一条的时候,面带微笑回复老师,收到回来立刻整改;看到第二条的时候,有些浮躁情绪激动,但强压愤怒之后,回复老师,收到晚上补上不再出现类似问题;看到第三条的时候,反而释然了,既然风要来,那就再猛烈些吧,回复时的表情不记得了,但我却告诉老师中午立即整改,可我不在家啊。
虽然说欺骗不好,但很多时候,孩子需要自己成长的空间,我的儿子我比老师还了解。他身上又很多问题,在一个学习的环境中,他不是最安静听话的,但也不是最淘气的,他是那种可以帮助别人放弃自己的人,我很骄傲他的行为和内心的准则。但他也有很多不别大部分人接纳的环节,听课总会动,时常抖腿,我知道这是他寻求平衡,想专心做点事情。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行为是不听课。
所以有了我如此敷衍的回复,我只是不想让他被老师遗忘,既然老师可以一天三点名,说明老师没放弃他,这就是最好的答案。无论孩子多顽皮,但老师指导他还有机会,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的理解还是非常的优秀。
反正我是这么理解的,于是我将这样的想法传递给了我的儿子,他言语肯定的说,他明白了。我相信他会改变自己,但这需要过程,也很痛苦,而且还有反复,我相信我会陪着他,之前只是知道我要陪着他,看了三章之后,我明白我会陪着他一直。
虽然现在只读到了让儿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但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情绪的故事,我们也能看到教育到底该如何去做,孩子的成长成熟过程中,我们父母到底该何去何从?
说了很多废话,但确实我当下内心的小辩论的陈述。没有对错是非,只是想表达内心的思想活动,只是表达而已。
下面回答一下今天的共读问题:
10月15日共读:第三章、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第六节、第七节)。回顾:在你的印象中,孩子有没有在看着书,或者看着电视,或者听着绘本、音乐,或者其他的事情中,突然自然的流露出情绪?请细细回顾一下那个时候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感觉,你有什么感悟吗?
貌似有很多画面在脑海中,但具体到哪一个的时候,又有些模糊了。在绘本和音乐中他都有过情绪的流露和表达,有高兴、伤心、还有兴奋,看电影的时候,他还会恐惧、害怕、哭泣,仔细回想确实有很多情绪的流露。
在他流露情绪的那一刻,我虽然不记得是什么时间什么事件,但我的表情和语言却记忆犹新,我都是一副冰冷生人勿进的死脸,然后生硬的说,那么多毛病,看个绘本、听个音乐,看个电影哪那么多事啊。
我虽然共情了他的情绪和感受,但我却用了最可悲的方式处理了问题。我强行的遏制了他的表达和寻求平衡的内心需求,施加了一个他不理解却无法规避的新的情绪和感受,让当时他肯定很难接受。
看着书中的故事,我就想我多对不起我的孩子。我让他多受了多少罪,难道也要他和我一样,情绪和人的成长成熟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吗?这一刻我觉得自己之前很失败,现在我要结合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在帮助他成长成熟的时候,也为他遮挡一些当下社会歪风邪气。
学校,老师,这些他们认知下的判定,我来承接和处理,让他们觉得舒服。对待我的儿子,我会给他更多的支持,情绪来了就来了,人生总要经历,现在经历多了,以后就会更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所以我相信我的儿子会更好。
感谢老天又给了一次机会,谢谢他将孩子送到我身边,帮助我认真的成长一次,好好的活一回。最后用书中举例中的一句话结尾: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生的意义,那是人们赋予它的!
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眼角有些湿润,不是感动了自我,而是愧疚的难受。我因为愧疚他的成长,同时也是觉得愧疚了曾经为我付出的父母。时代不同,他们爱我们的方式不同,但那份爱没有变。
《完整的成长》虽然没有看完,但我依然想说,这是很值得看的一本书,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内心的那个不成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