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一回里,贾宝玉因被袭人冷落,恼恨之余读《南华经》及受触动,趁酒兴,写下一段文。林黛玉看到后,又气又笑,提笔写下一首七绝,说他误读曲解,“作践南华庄子因。”
《南华经》是《庄子》的别称,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如何曲解如今已记不清楚,但那句打动宝玉的话,却至今记忆犹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这句打动宝玉的话,不仅打动了书中的宝玉,也打动了读书的自己。那时年纪尚小,对于字里行间的真意只能一知半解,却仍被这优美的词句所深深吸引。待读到《庄子》原著,更被其中天马行空的想象,瑰丽的寓言所深深折服,欲罢不能。
学生时期,作文历来是我引以为傲的强项,而我也非常愿意将之归结于深受《庄子》的影响,但关于写作的逻辑,西方的金字塔原理、批判性思维等才是我真正的老师。直到这本名为《人间逍遥游》的书撞入视线,才知自己当年空守宝山,错过了多么宝贵的逻辑学习机会。
青年作家、古典文化学者、诗词评论家陈可抒,在《人间逍遥游》一书中,以《庄子》内七篇为蓝本,分析了被许多人忽略的,中国传统文,特别是《庄子》在逻辑思辨上的独特之美。
“逻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汉语具有强大的表达张力与较为复杂的指向,这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逻辑常常以低调的方式寓于华丽的文字之中。”陈可抒在《人间逍遥游》的序言开篇如是说。
基础:体用结合的中式逻辑
说到逻辑体系,中国与世界上其他文化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外国文化更喜欢推理,比如著名的三段论中提到的:前提一,所有的人都会死;前提二,苏格拉底是人;所以可以推论出苏格拉底必定会死这样的结论。
但中国文化更喜欢找到事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再进行归纳总结。以《庄子·逍遥游》为例,鲲变为鹏无人关注,但鲲变为鹏后飞往南冥则引起“全网”高度关注。
旁观者没有看到鲲化鹏时的艰辛,只看到大鹏成功飞到南冥的光鲜,于是羡慕不已。而那些飞得不如大鹏高的退缩者,则因羡慕嫉妒恨,开始抱团取暖,去做了鹏的黑粉。但于当事人鹏而言,因深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成长才更为重要,因此将成功后的光鲜只当做浮云。
一条大鱼变为大鸟的新闻事件,因为各方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妙趣横生,让我们看到因角度的不同,所带来的“世界”的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逻辑体系。可你以为在《庄子》中这就完了吗?
不,还有更高端的,中国哲学里常会用到体用逻辑,其中体是立论,是根本;用是就事论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庄子》中对其的应用则更为灵活,“体中有用,用中有体”。想要区分《庄子》中的体用也很简单,用陈可抒在《人间逍遥游》中的原话:“庄子讲出自己的理论,便是体;以这些理论来剖析世间的人和事,便是用。”
体用逻辑之于《庄子》全书,内篇是体,外篇是用。之于内篇,前三篇为体,后四篇为用;之于具体篇目,以《逍遥游》为例,鲲鹏的故事便是体,其后的越俎代庖、藐姑射之山、不龟手之药、无何有之乡等四个故事,便是用。
进阶:体用辩间的精妙转化
《庄子·逍遥游》中提到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传闻的书,名叫《齐谐》。在这本书里,有关于大鹏飞往南冥时的详细“新闻特写”: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后来唐代的李白又把这事重新报道了一回,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逍遥游》引用了《齐谐》中的报道后,本来应该接着说大鹏,但庄子却没有,他竟然自己也出去溜了个弯儿,没说大鹏,而是讲了这样一段: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我们会发现,如果从《逍遥游》中将这一段庄子出去“溜弯儿”的内容删除,也不影响对本文的大体理解,那么庄子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段呢?这一段又与体、用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呢?
这一段其实确有妙用,非但不是与上下文无关,还是在提示我们,下面将是一段游离于体用逻辑之外的补充内容。这一部分被称之为“辩”,用《人间逍遥游》中作者陈可抒的话来说就是,对体用二者“尚未曾论及的细节,从中针对种种疑惑进行解答”。
庄子在书中为我们描述起了大鹏飞往南冥途中看到的一些场景,还特意对水与风进行了特别详细的描写,那么庄子为什么要为我们补充关于水与风的内容呢?原来于大鹏而言,“水之积是鲲成长之秘诀,而风之积是鹏成长之秘诀。”
通过这段“辩”,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大鹏看待世界的见解、眼光、思维与气度。同时,除了前面提到的体中有用,用中有体,陈可抒告诉我们,“用、辩亦可化为体,这便是庄学的精妙之处。”举例来说,内篇的最后一篇,便既是用,也是辩。
高阶:立论的呼应与循环
北宋诗人、文学家唐庚,字子西,人送外号小东坡,十分好酒,既会酿酒,又会给酒起上风雅的名字,据说他曾经将比较烈的酒命名为“齐物论”,而将比较温和的酒命名为“养生主”。
《齐物论》与《养生主》都是《庄子》内篇中的篇目,且在大逻辑框架下,皆与《逍遥游》同为内篇之体。《齐物论》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故事就是庄周梦蝶,而《养生主》开篇的庖丁解牛,想必大家也都不陌生。
而除了让大家读来觉得有趣的故事,《庄子》内七篇中,还有着前后呼应、流转循环的美妙逻辑结构,与前面提到的体、用、辩分层结构不同,陈可抒在《人间逍遥游》中这样描述《庄子·内篇》的独特闭环串联结构:“在此七篇,每一篇的结尾都与下一篇的开篇顺承相连,最后一章的结尾又与首篇呼应,从而构成另一个维度的完美。”
《逍遥游》中,通过对需要大风才能展翅遨游于天地间的大鹏、需要小风才能御风飞行的列子,与真正的至人相比较,告诉我们,道德修养达到至高境界的圣人,比起鹏与列子,还要高出些境界,他们的心中是没有功名和事业的,他们能达到忘我的境界,这就是至人无己。
其后的《齐物论》则在开篇就讲了一个“吾丧我”的故事:子游去见南郭子綦,发现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似乎与从前没什么两样,但他能强烈地察觉到,南郭子綦与从前已截然不同,于是问他到底怎么了。南郭子綦回答说“吾丧我”,也就是说自己把自己给忘了,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就像《逍遥游》结尾有至人无己,《齐物论》的开篇有吾丧我;《齐物论》结尾的葆光,与其后《养生主》开篇庖丁解牛中的以无厚入有间,亦有着至人无己与吾丧我之间的前后响应,流转循环之妙。甚至内篇最后一篇《应帝王》篇尾的浑沌故事,与第一篇《逍遥游》开篇的鲲鹏间,也有如此的环环相扣。
结语
有朋友可能没读过《庄子》,但几乎无人完全没接触过与《庄子》相关的元素。哪怕不知道鲲鹏传说,也至少听过近来流行的那句和吃有关的俏皮话:鲲之大,一锅炖不下;鹏之大,两个烧烤架!
如果连这句话也没听过,也总听过宇宙二字,而这一概念便出自《庄子·齐物论》的“旁日月,挟宇宙”,庄子将空间的无限称宇,时间的无限称宙,提醒人们只有认识宇宙的广大,才能清醒地认识到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而陈可抒在《人间逍遥游》中则提醒我们,读《庄子》时,如果只注重文字的华美,忽略其中以低调的方式寓于华丽文字之中的逻辑之美,将是一种遗憾,因为“文辞为枝叶,逻辑是根本,此二者巧妙圆融地相生相成,臻于化境,这才成就了《庄子》这本书独特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