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赵大地与齐鲁的交界处,古卫运河悠悠西畔,坐落着我出生的小村子。80、90年代,我在这片乡土上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刚启程,还未完全吹遍广袤的农村,农民们依旧与土地紧紧相依,鲜少外出务工,日子过得不算富裕,却满是质朴的烟火气。在那段纯真岁月里,春节,无疑是一年中最亮的盼头。
从腊月开始,年味就渐渐弥漫开来。家家户户忙着备年货,集市上熙熙攘攘,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父母带着我穿梭在摊位间,购置瓜子、花生、糖果,还有那象征喜庆的大红对联。新衣是春节的必备,穿上崭新的衣裳,仿佛浑身都散发着光彩,每个人脸上都挂着藏不住的笑意,满心期待着新年的到来。
除夕那天,贴对联是重头戏。往昔,我总是在一旁给父亲打下手,递胶水、扶对联,仰着脑袋看父亲将墨香未散的大红春联稳稳贴上。如今,角色悄然互换,我站在梯子上张贴,父亲在下方帮忙扶正,抬眼间,便能瞧见他鬓角的白发,心中满是岁月流转的感慨。贴完对联,一家人围坐吃团圆饭,饭菜算不上丰盛,可亲情的温度却让每一口都格外香甜。
大年初一,全村大拜年的热闹场景至今难忘。天刚蒙蒙亮,男女老少便身着新衣,挨家挨户串门拜年。一声声“新年好”“给您拜年啦”,承载着浓浓的乡情,邻里间的情谊在这一声声问候中愈发深厚。之后去舅舅、姑姑家拜年,大家围坐一处,聊聊过去一年村里的新鲜事,回忆往昔青春岁月,那些年少时的趣事,在欢声笑语中被一一唤醒。
2004年大学毕业后,我背井离乡,开启了漂泊生涯。辗转多个城市,从保定到西安,从石家庄到芜湖,再到重庆、沧州,居无定所的日子里,春节成了归乡的盼头。2016年,在西安安家定居,生活逐渐安稳,春节又多了新的意义。每到春节,带着妻女赶春运回老家,路途虽奔波,心中却满是对家的眷恋。牵挂家中老人,惦记姐姐一家,春节的味道里,融入了更深沉的亲情羁绊。
如今春节回家,陪伴父母的时光变得格外珍贵。陪他们唠唠城里的见闻,听他们讲讲村里的琐事,父母的唠叨、叮咛,不再是往日的不耐烦,而是心底最温暖的慰藉。在这声声嘱托里,我看到了家风的传承,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春节,味道或许在变,可初心、孝道、节俭这些美好的品质,始终一脉相承。
春节的味道,是儿时新衣的欣喜,是团圆饭的温馨,是大拜年的热闹,是漂泊后归乡的眷恋,更是家族精神延续的纽带。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它都深深烙印在记忆深处,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激励着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拼搏前行。
2025年2月12日西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