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为了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撰写了这本书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一门心理咨询入门书籍。
关键内容
一、初步接触
1、自然型儿童:儿童自然行为混合了几种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并且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2、适应型儿童:为了应对和防御某些伤害带来的后果,孩子会学习到一种生存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
弗洛伊德:本我所在、自我相依。
二、探索期
1、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2、表达愤怒的方法:如何不带攻击性的发火。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
所有的行为策略(愤怒时)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
3、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状态,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因为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他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的正如自己的父母。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不过虽然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母亲和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三、情况开始好转
1、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在线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但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总是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核心理念流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理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只有处在成人状态时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
2、用战略眼光审视人生: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能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客观的去看而不再内疚,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以及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
活的真实一点,真诚的回应当下的需求,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3、“自证预言”的意思是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
假如你认为生活让你不快乐不善待你那么今天喝醉(一切不善待自己让自己感觉不好的方式)就是你用的某种方法,他可以验证,明天你会感觉悲惨的预期。
心理游戏:长期重复的、玩这类游戏的必然后果是,玩家最终会产生糟糕的不快乐的情绪。(PLOM,可怜弱小的我)
4、我不好,你好:自己很差,别人都比他好。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喜欢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比如:“我真不幸”、PLOM、“无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我好,你不好:处在这个心里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看上去好像这个坐标的人总是要攻击或谴责别人,总是处在父母状态,而且永远都是挑剔型父母,这种人动不动就指责,焦虑的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有时候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说一些诸如“我比你更心痛”或“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这类人的心理状态从来不会抑郁,因为愤怒能够有效地抵抗抑郁,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他们爱玩的游戏:“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你怎么敢”
四,咨询结束
1、我好,你也好: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成熟和自我接纳,求同存异的接纳他人),信自己,信他人。
2、人们太容易让重要的事情就这么过去,忘记关注或为它们庆祝,也许是因为我们通常都只在事后才明白它们有多重要。
阅读感悟
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没有深度内容太过浅显,我在想,这是童年多么幸福的人才会这么评价的啊,也有人说看的过程中很有共鸣,我就算其中一个吧,一边看一边思考一边回忆,思绪起起落落不免带着一丝压抑的共鸣,这让我回想起上次去做心理咨询的经历,只是想起童年某些不好的记忆,跟父母相处的经历,让现在的我共情了当时的我的感受,委屈又无助。
越往后读,越发启迪心智,文章中作者说到,适应型儿童就是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应对父母带来的伤害,这种策略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人格的雏形,让我们用这套固定的模式去解决未来所有可能需要应对的伤害。由于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很深,除了基因,我们还会不自觉沿用他们的很多价值观及行为模式,好在我们每个人其实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可以进行修正和改变,只是需要方法,这样才可以避免一些影响造成不好的结果或者重复上一辈的错误。作者还提到,每个人除了有儿童状态之外,还有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这样我就更能理解那句话了:为什么很多人明明道理都懂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他们没有跟自己的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达成和解,一直陷在需求不被满足或应激状态中来回徘徊,以至于成人状态发挥不了多大实际意义。
心理学实在是有趣,有独特之处,又有共性的地方,能深度认识自己,也能帮助我理解他人,更好的跟周边的人形成共生关系。很多平时不解或者不深度的地方,看了书,立马得道开悟,这种感觉比任何时候都能激发我的多巴胺。因为这本书,又下单了作者提到的《人间游戏》,可不是么,人生就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游戏,自己才是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