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隐居南华山,唐玄宗天宝初年,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
下面来看看其中的“达生篇”:
1.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通晓生命的人,不会去追求对于生命本身来说,所不必要的东西。
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通晓生命的人,不去追求对生命无能为力的事情;比方说求仙丹,做神仙之类的。
也就是西方哲学家所推崇的“不可控不关注”,想不生病可能吗?想长生不老可能吗?
与其焦虑,不如早早放下;也就是孔子的那一句:未知生焉知死。
你就把注意力直接转移掉么,考虑怎么好好活着,死后的事儿想都不要去想。
2.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保养身体,一定先要具备物质条件,可是财富很多而不能保住身体的人很多;那些大富豪赚了很多钱,可是身体不健康,活得不自在。
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保全生命,必须确保身体不离去;身体不离,而生命已经死亡的人也是有的;ICU躺着的很多人都是如此,其实已经失去了生命,就是靠仪器仅仅吊着一口气。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生命降临是无法拒绝的,生命离去也是无法阻止的;这并不是按照你的主观意识所能控制的;想不来就不来,想不走就不走?
3.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xī)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可悲啊,世俗之人认为只要保养身体就可以保存生命;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然而仅仅保养身体,实在是不足以保存生命。
则世奚足为哉:那么,世间还有什么事情是值得去做的呢?
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虽然不值得去做,却也不得不去做,这样的行为免不了操劳;如果强行去追求一个错误的事物,一个错误的对象,那就是操劳,就是尘劳,就是自己拧巴自己。
4.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 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想要避免为了身体而操劳,不如抛弃世俗之事;什么名和利,都是耗费心思的,不如早早远离。
弃世则无累, 无累则正平:抛弃世事就没有拖累,没有拖累就能够心平气和。
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心平气和,就能跟随自然共同发展变化,而生生不息;生生不息就接近大道了。
5.事奚足遗弃而生奚足遗 ;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事奚足遗弃而生奚足遗:世间之事为什么值得抛弃?生命为什么值得遗忘?
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抛弃世间之事,身体就能够不操劳;遗忘生命,不要太在意这副臭躯壳,就能够让精神不亏损。
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身体得到保全,精神得到凝聚,就能够与自然融合为一体。
6.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天和地,是万物的父和母。
合则成体,散则成始:阴阳二气的结合,便形成万物之体;阴阳二气的离散,又复归于无物的初始。
形精不亏,是谓能移:身体和精神都不亏损,就能够随着自然变化而变化。
精而又精,反以相天:精神到了高度凝聚的状态,反过来就可以和自然融为一体。
“达生篇”强调了养形与养神的重要性;庄子提出了“行全精复,与天合一”的观点,反映其对养生较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人的心灵去阐释“道”。
《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领域有较高研究价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常常翻阅,使得心灵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