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的孔子:
上节课讲了作为思想家的孔子,这节课讲一下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较之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确起到了普及文化的作用。
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学习上强调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不耻下问”的踏实态度。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还主张“因材施教”。
那么,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我们看一个例子: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听到了有道理的事情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有道理的事情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了有道理的事情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有问‘听到了有道理的事情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有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论语》的特色:
《论语》为语录体散文,主要记言,虽然大都篇幅不长,但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1、《论语》在描写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时,往往体现孔子的声容笑貌,具有形象性。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意思是:孔子来到子游作县长的武城,远远就听到了城中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一只鸡哪里用得着宰牛刀?”子游回答说:“以前我曾听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叫做‘君子学习得道,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得道,也就容易听使唤。”孔子听罢对旁边的学生们说:“弟子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是同他开个玩笑罢了。”
2、孔子的语言多用比喻,富有文采,具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识。
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大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论语》的语言简洁流畅,词约意丰,富有感情色彩。所用皆常用文言词语,但温文尔雅,含蓄有致,反映出孔子庄严和易、循循善诱的风格。所记虽多为师生间平日讨论的言论,语气、词调力求逼真,而文法谨严,绝无枝蔓,因而成为后世学习文言文的典范。
这种说话的艺术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