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觉得努力这个词汇,挺鸡汤的,鸡汤到什么程度呢?
大概就是只要有了渴望和意愿,这个东西就会如同热血,让你浑身干劲十足,动不动就想高呼:“要改变世界”。
然后每一次好像都被自己的努力感动到哭,却在呼喊戛然而止的时候显得无所适从。
大学的时候,每次部门联谊,有个小胖子总是以他独特的幽默引得众人哈哈大笑。但是平时,倒也低调沉默,只是在夜跑偶然碰到时,点头示意。
后来到了毕业那年,朋友告诉我,他现在整个就像变了一个人,不仅是瘦了整整30斤,而且穿搭也有了质的飞跃,活脱脱从一个“土圆肥”逆袭成了一个“帅气”学长。
大学是把“整容刀”印证在他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其实让我吃惊的倒也不是变化得有多大,而是他从未表露任何的心迹,悄无声息的就把这些事做好了。
相信你们朋友圈也会有那种满屏正能量的人,一张自拍配上一句激励人心的话,或者晒出自己早起写作、读书打call,然后没几天又销声匿迹在朋友圈的人。
他们的努力只是为了朋友圈的几个点赞,为了长篇赘述过后的自我感动罢了。
当然,这也并不是排斥努力,努力本身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但是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在别人眼光下才能进行到底的表演未免也太廉价,这样努力的意味也就渐渐单薄起来。
得初中的时候,班主任就常以“少说多做”来作为我们的准则,所以从那个时候就渐渐意识到,说再多,倒也没有一个满意的结果来的让人惊艳。
纵然只有你获得了一个好的结果,人们才愿意花心思去倾听你来时的路多么艰辛,而不是一开始就为了自我感动而寻找存在的意义。
就像前几天朋友说,大概我们都过了那种做任何事都需要打call昭告天下的日子。
以前看一本书也想要告诉全世界,跑一次步也想要获取认同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因为我们不需要在别人的评判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朋友说:“以前天天去趟读书馆,都觉得,哇,好厉害啊!跑了一次1000米,都觉得整个世界都为我欢呼。
后来直至把这些事情都当成了一种习惯,反倒不好意思发朋友圈了,一点意义也没有。”
就像一个突然吃到糖果的孩子,刚开始你满心欢喜,自认为为了这个糖果你付出了很多,可你会发现,随着成长,你的努力会以此叠加,吃的糖果会越来越多。
原来那些努力感动到哭的行为,也不过如此而已。
其实说到底,努力这个词汇太过于宽泛和抽象,他不像坚持、自律这类词汇的具体,也不像认真、细致这类词的形象。
你可以努力,我也可以努力,你多流出的那点汗水,并没有比别人的高贵多少。
不要觉得它有多大的光芒,能让你在众人面前展露头角,去麻痹自己你已经很努力了,因为自始至终它还是稀松平常的。
当初创办公众号的时候,咖喱来找我,说她要来录制音频,我诧异了。
高中认识的时候,她常因为普通话带着浓厚的家乡口音,被我们笑话。
但是她也从未说过什么,只是默默地在角落念念叨叨着什么,而我们自然也没放在心上。
后来,整个大学也都没了联系,而再见时,刚出口就被惊艳了,不仅没有以前的口音,而且吐词也愈为清晰,这才浮想起每次她默默读文凹字眼的身影。
如此说来也好笑,这个世界讲究效率和结果,也只有当你努力有个一定成效,人们才会关注过往的细枝末节。
就像制作一件瓷器,要经过十多道的工序在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练几天,方才成型。
虽然这个过程极为复杂繁琐,但也只有最后成为了一件精美的瓷器,这样的历练才凸显出它的意义。
见过太多为自我麻痹而暗示自己很努力的人,我今天熬夜看书到了十二点,殊不知你十一点的时候还在看剧,发了个朋友圈说你今天又看书了,殊不知你只是看了五分钟书,刷了一小时的动态。
你认为的努力,只是感动了自己,但并没有实际的效果,甚至都不能称作努力。
所以千万别成了那个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自己,而是成为那个先有结果然后论努力过程的自己。
为了心中的那一抹光亮,慢慢地雕刻自己,不炫耀,不刻意,只是比昨天的自己变得更好。
不彰显自己努力的“勋章”,却又始终野心勃勃不断进取。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