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乌海
图雅曾说:“在西边不要搭车了,宁可回到乌兰巴托坐巴士去木伦。因为这个季节真的没有车。”
固执如我们又怎么听得进她的好心劝告呢。
意外从离开Tosontsengel的第二天早上开始,沿着地图走出城,发现竟然没有柏油路,甚至连铺垫过的土路都没有。地图上赫然的橙色线条(橙色意味着柏油路,或至少是有铺垫的土路国道),在这里不过又是几道车辙子!
在一个加油站等来车,两个多小时,5辆车里没有一辆去木伦。自然就放弃了直达木伦的打算,而是前往西边30公里处的交叉路口,那里应该还有车从南边北上。经由两辆车来到这个所谓的“交叉路口”。才发现事情真的没那么简单。但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地图上的交叉路口,是一片茫茫的大草原。没有城镇、村落,目所能及十几公里散落着三四顶蒙古包和两个木房子。木房子前停了三四辆重型大卡,像是司机们的补给站。按着地图导航,走了二十多分钟寻到北上的车辙。
又走了一个多小时,仍然在这片草原上,除了牛羊还有一辆摩托从很远的地方经过便再没其他。
眼睁睁地盯着影子越来越长,在这个被人和车辆遗弃的草原中央,吃完了最后一口面包。甚至开始和地鼠们聊天。
“图雅是对的。”
背起包往回走,打算先回到那个补给站再说。路上已经开始有冷飕飕的凉风。如果不是另一辆往补给站方向的来车,我们应该会在天黑以后才到达。这辆卡车不止载满了煤,连驾驶舱也是三个座位全部满员。加上我们俩,和两个大包,就这样挤成一团团的来到这三个木房子中央。
索性,房子里除了有简易的餐厅,在餐桌的后方还有一张五米左右宽的大通铺。一个人一晚上5000蒙图,相当于15元。那么就不求别的了。即使在我跟老满娘一再强调不要肉后,仍然给我端来了肉比面多的一盘子“粗瓦”。
在我使劲从肉里挑面的时候,卡卡从旁边的木房子回来“等会去旁边那家商店看看,我从窗子看到他们有好多商品啊。实在不行就去买泡面吧。”
当然也不能太矫情,多少给自己塞了点满是羊肉味的炒面后。我们去到旁边的商店,跟我们住的地方差不多的布局,只是相比这边空空的三层货架,那边不止有方便面,还有花生,饼干,可乐,咖啡,甚至巧克力!这里的其他的两位客人正在吃饭,门口的重型大卡应该是他们的。在这种荒无人烟的地方,外国人并不算常见。他们兴致盎然地和我们聊起天,掺杂着英文蒙语和俄语以及手语,搞懂了我们的旅程,介绍了彼此的名字。还有幸一起分享了他们带来的红酒!当然是蒙古式的分享,看着杯口上黑乎乎的各种痕迹,也是一饮而尽啦。
荒原上8点不到就都早早地睡下。朦朦胧胧中感觉有三辆大卡车路过,有人进进出出。也有人在我们旁边睡下。
还在梦中,便被手电闪闪地晃醒,“Moron!
Moron”(木伦)
“yes!”
一下子就清醒了,在搞懂他并不去木伦,但是去一个叫乌海的地方,据说那里有Machine(俄语蒙语汽车的意思)去木伦。并不在我们北上木伦的路上,但是也是在北边。以最快的速度收拾了行装,在凌晨5点便离开了这个荒凉的补给站,深入到更加荒凉的旷野中。在蒙古这半个月中所遇见无数陌生人的过程中,对于陌生好意的防备已经被消磨的干干净净。
在大卡的驾驶室里,看着眼前的雪地被开出一条路,看着东边的天际翻起红晕, 看着远处慢慢移动的山包,看着原子上的马和牛……
乌海,因为煤炭而起的小村落,总共也就二十多户房子,地图上根本就找不到这么一个地方。下车后我们被邀请进一个蒙古包,一张通铺摆在中央火炉的后方,左边是餐桌,环绕在右边一个简单的架子放置厨具,并排一个冰柜。一眼就明白了这里依然是卡车司机们的补给站。
带我们来的司机跟里面的另一个司机简单交流后,给我们比划着木伦的车9点钟发,离现在还有一个多小时。说着就递来了两碗热乎乎的奶茶。随着司机们的进进出出,两个小时不觉就过去了。因为一直没有人来叫我们。卡卡询问情况后带着遗憾的表情回来,去木伦的司机并不愿意载我们。即使我们付钱也不愿意。
一大群人随着他涌进来,热热闹闹的讨论起来。给我们出主意,也有人出价300元带我们去。价格贵在他是需要专程开车送我们去了再回来。并没有过多犹豫便拒绝了。因为讨论中得知小村庄在中午1点有去北边一个镇子的车,帮村里的人运货拉人,只收15元一个人。那个镇子在去木伦的主干道上,想找去木伦的车应该不难。
因为蒙古包里只有肉包子,我便去村里的小商店,打算买方便面当午饭。村里一共就两个商店,我们刚走进商店,老板娘便问我们“Moron?”
又惊又喜地以为她有顺风车,试图询问了半天她却只会摇头。刚巧另一位村民也进来买东西,看到我们就跟老板娘说起话来,他看着我们,从一连串的话语里捕捉到了我们来的地名,捕捉到“Moron”,看样子是在说我们了。
端着泡面走在回蒙古包的路上,一个骑在摩托上的小伙子也跟我们打招呼“Moron!Moron!”
“是,是,是,我们要去Moron!”
这样看来,乌海虽然交通不便,消息却甚是灵通!
在上这辆去城镇的吉普车前,拉我们来乌海的司机大哥依然不放心的给我们了一个电话号码,做着打电话的样子,指着木伦的方向“Moron!”
“巴亚哈拉!”(蒙语:谢谢)
就这样,坐着吉普再次开始穿越草原。地图上依然有显示一条细细的线,可却要趟过十几米宽的河。不管怎样最后和当地人拼了一辆小汽车,用7个小时穿过一百七十公里,抵达了木伦。而地图上橙色的“好路”,也依然不出所料的,是几个车辙躺在望不尽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