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等
上“左右”这节课,学生对于两类习题有着模糊的理解。我不打算上新课,而是对于这两类题进行另一种方式的解读,让学生彻底掌握。一年级的孩子,掌握的知识不是太多,没有必要赶时间,让学生把知识学的不透彻。如果学生第一次不能够把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以后,这块知识一直会是他们认知的阻碍。而且,赶时间的上课,利大于弊。上课的目的是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完成任务。学生对于知识的欠缺,不能够用后面的题海战术去强化。题海战术,只会让学生掌握解此类题的技巧,却没有办法掌握这类题背后的原理。教一年级,我才明白,慢慢教会学生一类型题,比做十道题的效果要好。告诫自己,不要急,慢慢来,等等孩子。
第一类型题是画了一幅图,告诉孩子从左说,这辆车是第五辆,一共有几辆车?我从文字的角度给学生做了讲解,他们听到不是很明白。可能是由于对于我的畏惧,他们表面上说懂了。他们懂的是这道题,而不是这类题。这也是以前教学生的时候,容易犯的错误。学生存在问题的时候,教会了学生一道题,而不是讲清一道题。导致学生做题的时候,类似的题还是不断的犯错。而且,以前教过学生一道题之后,很少考虑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或者学生理解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缺陷,就题论题,效果不是很好。
这道题的难点是,学生的思维还不能够抽象前面的几辆车导致。讲解的过程让学生知道这几辆车在什么地方?这是解题的关键。我拿出学生的文具盒作为卡车,左面摆上三粒玉米。告诉学生从右数起,这是第五辆车,总共多少辆车?学生回答和我的判断差不多,还是不是太懂。我在卡车的右边补上四粒玉米,让学生数数。学生猛然的发现,第五辆原来是前面有了四辆,总共的只需继续数。这样的补充,让学生把抽象的题变得具体。我变化了方式。变成从左边数,这是第四辆,怎么算了。开始,我对于还没有理解的学生,让他用玉米粒补全去数。懂了的学生一口就能够说出。变化了几次,我每一个学生测试了一次,他们都懂了。我让他们自己出一道这样的题,说出做题的过程。他们也学着我的模样出题,还是不错的。我发现,学生不会做的题,讲解之后,让学生用语言说出来,大声的表达,学生会理解的更清楚。
第二类题是,一行物品,其中有橡皮,有尺子和文具盒等等,题目说在尺子的左边,又在文具盒的右边,这个物体是什么?这类题是学生的思维不能够把两个条件联合起来思考。作为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这种思维应该还是不具备。我这次的做法,就是让他们站在一排,用真人作为道具。告诉在某个同学的左边,又在某个同学的右边,这个人是谁?这样的游戏,他们能够说出结果。然后,我把课本,铅笔,尺子,橡皮放在一起,按条件去找,他们也会了。我每一个学生出题考了一下,效果还是可以。我也继续让他们出题,自己去理解。这种自己出题的理解,会把条件和解题过程更加清楚。其实,有些问题没有必要对一年级学生讲的太深,随着年龄,他们会理解。
这两道题,让我想到了,很多问题需要时间解决。当时解决不了,慢慢地思考,一定会有更好的办法。我们现在看重的事情,会随着时间慢慢地变得容易。学生的教学,我们尽力去教,实在没有办法,就等待,相信一定会理解,只是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