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月9日一则10岁小女孩突然“走失”的消息牵动了青岛这座城市民众的心,寻找崂山实验二小学生张某某的消息一时间刷爆了朋友圈。
9日晚几乎是每隔两个小时,朋友圈会播报一次孩子寻找情况,直到10日早晨8时30分,距离孩子走失26小时后,热心的市民王女士在一辆318路公交车上找到了一夜未归的她。
孩子找到的图片再一次刷爆朋友圈,人们一颗悬着的心落下的同时,一番关于现行教育的思考在教育者和家长们心里开始发酵。
关于女孩的离家出走的原因,大家众说纷纭,大多数的传闻是孩子没有完成十一期间的作业,不敢上学面对老师,所以选择离家出走,寄宿在地铁站一晚。
有的朋友认为这个理由很荒唐,但我觉得比较合理。一个传统学校出来的小学生,每天的主业就是上学和作业,完成不了作业,在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负担。
而我更想说的是,不论孩子为什么“走失”,都值得反思这件事背后可能存在的教育缺失。
因为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不便揣测她的家庭现状。这件事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孩子承受了超过心里负担的压力,无处诉说。
一位朋友说的好,这只是一个孩子被“逼急”了,选择逃避,还有无数孩子长期处在压力得不到有效排解的生活中,一但承受不了,也会做出“出格”的事情,甚至后果无法挽回。
我们要反观自己的教育方式,在一味追求不输在起跑线上,求分求全的同时,更该关注孩子的内心——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才是教育的初心。
2
其实,伴随我自己的成长,耳濡目染了很多孩子被“逼急”了的事件,有的让人不忍回忆。
我小学的时候,曾听父母谈起邻居家哥哥的一件事情。像“小绵羊”一样的哥哥,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忽然开始反抗父母的说教,有一次妈妈逼着他练琴,他毫无征兆的拿起一把刀割了自己的手腕,限于力量有限,没有伤到要害,却吓坏了父母。
从此他像发现了父母的“软肋”一般,遇到不喜欢的事,不是摔东西,就是扬言自残或离家出走。有了他动刀自残的前车之鉴,父母只能一退再退。
还有一个例子很无奈,一位年长我两岁的发小哥哥,一直是父母口中的别人家孩子,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连一所高校后不到一年,忽然退学回家了。再见到时,已今非昔比,他从一个挺拔帅气的健壮小伙,变成了一个黑脸塌背大肚便便的中年男人。
后来才听说,他考入大学不久遇到心仪的女孩,求爱不成,从此一蹶不振,最后竟然得上了癔症,只能退学回家。至今我还依稀记得,我去小哥哥家做客,帅气的小哥哥帮我做的炒鸡蛋,当时我以小哥哥为榜样,希望像他一样学习好,考取心仪的学校。
还有一个例子,十分惨痛。我一位老同事的女儿,在岛城最好的高中就读,就在高三即将高考前夕,她纵身从教学楼跳下,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当这些事件在身边发生,才会真切的感受到原来危机一直都在。我们口口声声的爱孩子,却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一无所知,将更多的精力关注在外在考试分数、特长几级上。长年累月以“爱”为名的相处,实则缺少与孩子心灵爱的互动,无形中家长和孩子之间隔了一堵厚重的墙。
我们教会了孩子如何争第一名,却没教会他们如何与自己的劣势和平共处;我们教会了孩子如何钻营人际交往,却没告诉他们真正的接纳始于自己的内心;我们教会了孩子做任何事勇往直前,却没有教会他们还有一种状态叫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们在疲于奔命的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身边的孩子,希望他们子承父业,飞黄腾达,殊不知是给孩子的内心增添了新的负累。
3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起2011年在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的电化教室里,开展过的一堂特殊的生命课,主讲人是南京一中的老师黄侃,屏幕照片中的那个笑容灿烂的女孩就是她的女儿远远。
远远2008年9月赴荷兰留学,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读经济学。2009年2月,黄侃接到通知,得知远远在给三位亲人留下信件后,选择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警局,黄侃看到了女儿的遗书。
"亲爱的妈妈:我知道我没有资格鼓励你要坚强,不要为我哭泣……我真的太太太累了,8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而当它再一次崩塌时我又无能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寻找调整的机会,而现实的事务又被耽搁着,现实的美好被破坏着,我真的厌倦了……"
在遗书中,远远坦言自己受强迫症之扰已长达8年,痛苦不堪。
黄侃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外表活泼开朗的女儿竟背负着如此大的痛苦,而她作为母亲竟没有丝毫察觉。
据专家介绍,强迫症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在青少年中发病率极高,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精神抑郁甚至自杀。
"现在回想起来,她上初中后一度变得沉默寡言,我还以为她变文静了,没想到是患上了心理疾病。孩子最后的时光,也是在异乡孤独地度过的……"黄侃痛苦地回忆着。
黄侃认为女儿太要强,事事要求完美。"在我们面前从来没有表露过失败的一面,展现给我们的只有微笑。"
"积极向上,有理想,倔强,不服输。也许正是她这种对生命中完美的执著追求,让她把自己的一切永远留在了风车的故乡。"一位好友在纪念远远的文章中写道。
正是这些潜藏在外表之下的怯懦不安、焦躁难平,最后演变成病态难抑,让远远走上了不归路。如果家庭或者社会早些发现疾病的苗头,及时心理疏导,怎会有这么惨痛教训呢。
黄侃在教育课上对家长说:“请学会欣赏子女,看到他们的独特之处,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我们的挫折教育是否值得反思呢?人的坚强和内心的力量来自于爱和安全感,绝非所谓的挫折。
在孩子还没有力量去面对这个世界,不论他是幼儿还是少年,甚至已经成年,请陪在他们身边,做他们心灵上的支撑,让他们明白,人生除了前进,也可以后退,没有百分百的成功,更没有百分百的失败。
4
今早起来,被朋友分享的一个案例感动了。有一位妈妈,每天晚上儿子睡着后,就在灯下努力回忆儿子今天表现出的优点,简单整理成文,放在儿子的枕边。
第二天,儿子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摸起这个笔记本,充满期待的翻看。为了能让妈妈有内容写,儿子每天都会不断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日复一日,儿子的优点渐渐多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点由最开始的有意表现,变成了一个个优良的习惯。
触动我的,正是这位妈妈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良苦用心。
回看我们的家庭教育,但凡能和孩子在一起,都急于帮助孩子“砍掉”不良的习惯,久而久之,我们固化的恰恰是孩子的缺点,孩子也会因为自己的诸多不完美变得自卑,怯懦,或者诱发更多的心理问题。
如同分享这个案例的朋友所说:“我们抓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唠叨、责备、训斥孩子的时候,不妨换一种表达方式,试着每天表扬我们的孩子,也能从孩子的眼中了解到自己。我们没有那么好,孩子没有那么差。”
记得一位老师曾经告诉我,只要孩子在沟通过程中存在负面情绪,那必然是无效沟通,以暴制暴,是最不可取的。
我们面对家庭以外的领导、同事,甚至陌生人都可以笑容以对,耐心细致,为什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做不到呢?
也许是我们习惯了在家里呈现真实的一面吧,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复合体,没有绝对的好和坏,但可以选择呈现的场景和对待的人。
我们深知“外人”得罪不起,而孩子更像我们的附属品、出气筒,不论我们做了什么“出格”的事,他们总会无限度的包容我们,甚至一部分孩子因为心智原因,认为大人的错都是因他们而起,久而久之,会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自卑。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有的人可以很快自愈,但有些人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弥补,每个人都不同程度有过相同的痛吧,还要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犯相同的错么?!
5
昨天早上例行学习轻课英语,其中有一段The Mic Show 英文交流,中国的小麦老师问美国老师Christina选择自己职业规划是否听过父母的建议,父母是如何回答的?
Christina说和父母关系很亲密,从小到大,不论做什么父母都会支持她,父母对她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她做一件事喜欢且富有激情就可以了。她认为有必要多和父母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因为父母人生阅历丰富,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议。
其中有一句父母反复对她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Never be ashamed of who i am 。
永远不要因为你自己是谁而感到羞愧,不要因为你的某些缺陷,或和别人相比不足的地方感到丢脸。你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只要你忠于自己的价值观,忠于自己的梦想,就应该努力去追寻。
Christina的梦想是毕业后加入一个国际组织,专门解救困难国家受到迫害的人民。
听完这段话,我对Christina的父母肃然起敬,智慧的教育方式是无国界的,这份触动也将鼓励我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
不论现在还是将来,孩子疲惫了、绝望了、想要放弃了,请敞开自己的胸怀,倾听他们的声音,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告诉他们——
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感到羞愧,应该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感到自豪;
你可以懦弱、胆怯、哭泣,你所经历的一切我们都经历过,你并不孤单;
你可以犯错,也可以后悔迟疑,不论你正经历什么煎熬,我们陪你一起走过;
你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遇到不喜欢的人,没关系,先保护好自己的心,才有力量面对一切;
你是你自己,无需为我们的梦想所负累,我们支持你做喜欢的事,请充满激情,努力追寻;
家是你的港湾,走累了就回来,一餐平常不过的妈妈的饭,会让你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然后整装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