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大概记叙了太史公自身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史记》的缘由。
首先司马迁自夸了一番,说他的父亲曾说过周公死五百年有孔子,现在又过去了五百年,谁能继承先贤事业——求本探源,绍明世事呢?司马迁认为这是父亲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所以要写《史记》来继承先贤遗德。
文章以对话形式写成,上大夫壶遂和司马迁一问一答,阐明写作缘由。
司马前写《史记》序,却先谈孔子《春秋》。他说孔子奔波一生,自知自己的谏言不可能在乱世施行,所以著《春秋》,用来评定二百四十年间的功过是非,为天下人树立行为准则。
孔子认为,与其空泛地记载理论,不如用历史事实来阐述道理更加深刻明显。在记载历史中,有褒有贬,用赞扬来告诉世人什么是应该学习的,用贬低来告诉人们应该规避什么。人们做事为人的道理都蕴含在其中了,人们能在其中找到做事情的根据,阐述王道,安定天下。
君臣父子,都应该遵循《春秋》大义。《春秋》是给政治弊端的补充,推崇礼的重要性。
并说明“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的道理,告诉世人礼的重要性。以此来表明自己写作《史记》的目的。
而后又自谦,《史记》只是自己记载君臣功过的文章,并非创作,只是尽史官的责任罢了。
其实《春秋》《史记》一脉相承,都是阐明天下事理,褒贬是非,谈论礼义的著作。
每当读到这些书的时候,心中总是难以平静,感慨先人作文的伟大。《春秋》《史记》中的礼义或许许多已经不适合于当代,但我们从中难道真正学不到什么吗?礼义道德禁未然之前的作用真的不应该被重视吗?为什么这样的风尚渐渐消失了呢?
我是个愚笨的人,只能提出这些问题,问题的答案要有识之士们共同去探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