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的过程,也是学习规则的过程。
幼儿园的时候学会“好东西要分享”“过马路走斑马线”,上学的时候学会“听老师的话”、“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业”,再大一点学会“遵纪守法”、“考试严禁作弊”、“挂科会影响毕业”等等。
最近在读一本关于明朝首辅张居正的书。
当时的明朝,皇帝年幼,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几乎全权负责国家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以及民生等各个方面政策的制定。
他一直奉行的“铁腕”治国理政风格,对当时的明朝纲纪涣散、民不聊生的形势起到极大的改善作用。
各级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提升,为官不为以及腐化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从古至今,从上至下,整个社会要想有序地运行,都离不开规则的制定。
倘若没有法纪的存在,那么人间就会成为另一个修罗场。
规则是对人性的约束。
人性中的阴暗、罪恶和欲望,是无法通过自身来实现压制和约束的。
毫无疑问,我们都要做遵守规则的人,因为规则约束我们,同时也保护我们。
除了那些白纸黑字的明文规则,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则。
比如有的时候想要达成一个目标必须要借助人际关系的作用,比如你看到的现象并非是基于事实产生的结果等等。
总之,有我们所知道、不知道的那些无形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充斥于生活之中,数量之多甚至超越明文规则。
作为社会人,都不可避免通过不同的身份或多或少参与其中。
有时是受益者、有时是使用者、有时是受害者。
因为深谙这规律,所以大多数人习惯性默认,不管是基于哪一个身份。因为深知这无法更改,只好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聊以安慰。
人和人总是不同的。有人沉默,总会有人发声。
发声的人,尤其是基于良知掀开蒙在丑恶事情上的遮羞布的人,是大无畏的英雄式人物,标榜正义,引发共鸣。
很多人做不到,原因很多,因为胆小害怕,因为事不关己,因为深知力量微薄,因为自以为看穿世事。
所以,英雄都是孤独的,单枪匹马,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当不了这种英雄。
从小到大,我都是会百分之百遵守规则的人。
我记得某一期《奇葩说》在选择关于辩题的正反持方时,颜如晶选择了一个与自己性格和风格截然相反的持方,她坦言因为关于这一辩题她所选的持方是她心里所想但永远不敢说也不敢做的一方,所以她用行动表示支持。
我想,这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至少包括我。
沉默的原因,一是多年“从众”氛围的影响下,除了少数特立独行的人,大多数人对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都会存在本能的排斥。
二是但凡涉及对阴影里的事情发声往往“损人不利己”甚至没有损人反倒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我防御机制面对不知深浅的“水”,会本能地隐忍。
毕竟言多必失。
走到今天,对于世界的印象已然出离了最初的“干净和美好”,即便没有完全清除干净,也仅剩一点点念想。
我想,凡是能够走到今天的人,应该也归功于这一点点念想。
尽管对于“阴暗”和“罪恶”心知肚明,同时还是能保留关于美好的幻想,凭此有所希望,有所慰藉,好让自己不至于失去勇气和力量。
来自外界的事件投放到个体上,我深感卑微。不过,我还是让自己去关注,了解,因为虽然面对的是似乎毫不关己的事情,但同样,这种态度也应该投射到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上。
那就是看一看丑陋与罪恶,还原幻想出来的完美满身瑕疵的真实面目,让心的承受力和接受力更具广度和深度。
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