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课梁宁老师在末尾提到集体人格,说如果我们为一个集体做产品,就要去研究集体人格。
而集体人格实际上是反人格的。为什么呢?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集体。
集体是什么?集体其实是一堆角色,是被驯化的角色,它不是真正的你自己,在这种角色里,你无法展示自我,你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感受,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集体需要你成为什么样子。一群人进入了同样的集体,被角色束缚,按照角色说明书描述的那样,表现出该有的样子,聚集在一起,呈现出集体人格。
因为这是一种被束缚着的、收敛自我的人格,所以才说集体人格是反人格的。
但是这种反人格的集体人格就是不好的吗?当然不是。这种集体化的人格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上可是发挥着重大作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一个集体,它就是需要集体人格的,集体人格能提升做事的效率,即角色化生存能够带来效率,当一个人被框定了应该是什么样子、理论上该是什么样子,按照社会的美好期望来设定并且只有往这个方向发展了,才能得到奖励的时候,人就朝着对这种角色的美好期望去发展,人类文明就进步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个母亲,社会上普遍的认知是,她应该会做家务会做饭,相夫教子,但却不是每个母亲都是这样的,这是社会赋予这种角色的美好愿望。而当母亲这种角色接收到这样的角色说明书,并且知道只有这样做,家庭才会幸福美满,孩子才会成为社会栋梁,丈夫才能更加事业有成,那么她就会努力靠近这种角色的样子,最终成为那个样子。当所有母亲都这样的时候,人类社会文明就上升了一个层次。
但你会发现,这种集体人格其实是在很大的压力下,才形成的,只有在这种压力下,人才会按照角色行事。可以说,这是一种恐惧,是这件事触碰了人的边界,才会形成动力去成为这个角色,做这个角色该做的事。
比如,人要上班,每天面对领导,必须收敛人格,做一个下属该尽的职责,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赚到钱,才能生存,才能生活得更美好。
而人一旦脱离这个角色,回到私人状态的时候,就会放松自我,做自己原本想做的事了,这时候的我们是最自然的我们,是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
那么我们做对象是“个人”的产品,就应该注重用户体验,以尽力做到自然为目标,要抛开对个体的角色化刻板印象,把用户看作是一个鲜活、真实的人,去做用户研究;但如果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一个集体,那么就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而做出来的产品也的确应该是反人格的,不要怀疑。
说到这里,也就能看出To B和To C这两种产品的区别了,它们的本质差别在于用户,B端产品需要去理解组织,理解组织的战略、战术,包括发展方向、组织架构、运营策略等,角色化生存是他们真实的处境,他们需要的是效率;而C端产品需要深刻理解用户,重视用户体验,这时候不能用他们“应该”这种角色化的词语去研究他们的行为,只有去角色化的去认识、沟通、交互,在用户的角色化生存之下不给对方压力,才能得到用户的青睐。
梁宁老师的课真的每次都收获颇丰,感觉在探索世界的本质的路上越走越近(这句话虽然有些自大哈哈哈哈),但产品经理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吗~(有没有被内涵到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