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十一假期,感冒生病等各种原因,缺课三周后,终于在十月底前收拾好自己回归课堂。
拖着感冒的尾巴,这次课上没有再练习新的体式,只是对站立体式做了回顾和细节的调整。
时隔一个月再来感受身体的状态,有以下一些调整建议:
1、拜日A中的跳跃,老师建议我先将腹部贴近大腿后再进行跳跃。瑜伽中跳跃的轻盈感并不来自腿或是脚的用力,而是腹部核心的收紧,臀部带动腿向前,腿轻微发力就好,跳跃的完成是由腹部和臀带领的。而目前我腹部贴到大腿后跳跃会有距离缩短的情况,这是因为身体没有习惯新的发力模式的改变。
2、向后跳跃相比向前跳跃来说容易,当腹部贴着大腿,然后脚趾向后轻轻蹬地时,会感到跳跃后的落地是相对之前轻盈一些的。但向前跳跃却很难,难以找到腹部和呼吸配合的感觉。只能通过不断练习来让身体熟悉和适应。
3、在站立前屈中,双腿仍然不够伸直。但问题的本身不是腿的原因,而是臀部向上推的力量缺失。臀向上推,脚向下推,腿就自然伸直了。而我习惯的姿势是臀部向后上方推,脚向下推,呈现出来的就是膝盖弯曲的状态。而当尝试臀部向上推时,必然的感受是站不稳,重心向前了,总有要摔倒的感觉,这也是需要在后续一切前屈体式练习中需要慢慢调整的。
4、瑜伽中核心的启动是由呼吸带领的,而且这个带领即使是在体式流动中仍然需要存在的。但现在仍然很难在体式串联的过程中找到核心,找到核心随呼吸变化的感觉。
5、下犬式到战士一的过渡中,习惯性地借助双腿摆动产生的惯性来向前迈腿,但看似一步到位了,其实完全没有启动核心。调整的方法是在下犬式中让向前迈步的腿先贴向腹部,然后再落脚。这一动作的调整会让核心启动,用核心带着腿向前,而不是靠惯性带腿向前。结果也很显然意见,那就是现在的落脚点只有之前一半的距离,自然也就明确了未来进步的方向。
6、背部的“壳”。在一切前屈体式中,站立前屈也好,坐立前屈也罢,脊柱应该是略微呈现弧形的状态,尤其是腰椎处,要让背部看上去像一个“壳”。而我在坐立前屈中,当腹部向后推来支撑腰椎的同时,想要让胸椎伸展,我会不自觉地同步将腰椎也拉直了。想象中的我以为自己的背部是个“壳”,可现实中的我已经呈现出腰椎拉直,肋骨略微外翻的状态。需要老师的调整才能让我意识到体式的问题。胸椎伸展,而腰椎保持弯曲,上半身两处方向相反的发力才能让脊柱在有保护的状态下延伸。
7、我们看到的开髋体式,总以为是因为腹股沟的向外打开就是开髋。而其实所谓的开髋是在大腿同髋部紧密连接的基础上,大腿股骨大转子做一个深度旋转的动作。髋部的筋膜韧带不是松弛拉伸的,反而应该是大腿根部臀部后侧的肌肉会感受到被拉伸。一切拉伸都是在关节稳定的基础上,而不是用关节的松弛来呈现柔软的效果。
8、在半莲花前屈体式中目前能明显看到我站立腿膝盖的内扣,同时对应大腿根部外侧有向外推的情况。这种状态无法通过强行改变膝盖方向来调整,只能通过在各类基础体式中的练习来逐步改善。高难度体式不是为了展现你能做到什么,而是会在这类体式中清晰暴露出你身体存在的问题。如需通过基础体式的练习来逐步调整和改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