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

公元1921年。

中华民国十年。

农历上,1921年2月7日及之前为庚申年(猴年),2月8日及之后为辛酉年(鸡年)。

一、中国

1.外蒙古动荡

1920年,已控制外蒙古的民国政府皖系军阀将领徐树铮,因国内“直皖战争”爆发,抽调部队主力返回北京扶持段祺瑞,外蒙古仅留驻少量兵力。

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前任政府-沙俄残余的一支军阀势力罗曼·冯·温甘伦(1886—1921)游荡在俄国远东地区。

1921年2月3日,温甘伦趁机以1500名骑兵师击败中国驻守外蒙古军队,占领库伦(现在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夺取了外蒙古,扶持蒙古国宗教领袖活佛哲布尊丹巴成立自治政府,宣布脱离中国。

此时外蒙古的实际统治者,是有“血腥男爵”之称的军阀温甘伦,哲布尊丹巴仅仅傀儡而已。温甘伦无比仇恨犹太人和共产党人,对敌手段尤以残酷血腥著称,喜好挖剖敌人内脏喂养狼狗。

1921年3月1日,外蒙古在苏俄支持下,成立蒙古人民党(1925年改名蒙古人民革命党,2024年蒙古大选取得胜利,现在为蒙古执政党)。

之后,蒙古人民党联合苏俄与温甘伦率领的白卫军爆发“蒙古战役”,击败温甘伦,温甘伦于8月兵败被俘后枪毙。取得蒙古政权的人民党于1921年7月10日,宣布成立君立宪政府并独立。

2.厦门大学

1921年4月6日,爱国华侨成嘉庚创办厦门大学。

陈嘉庚(1874-1964),近代著名的新加坡爱国华侨、企业家、慈善家、教育家。因其是福建泉州府人(现在的福建省厦门市),发家致富后,先后于家乡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厦门大学,并于新加坡创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南洋女子中学。

陈嘉庚早年种植菠萝起家,产业扩大后兴办罐头厂、熟米厂,再进一步经营橡胶种植、航运贸易,商业帝国称雄东南亚。

因强烈的爱国情怀,早期加入中国同盟会,筹款接济孙中山,支持辛亥革命;后期坚定支持抗日战争,将厦门大学无条件献给国家,于国难危急之际,多次组织华侨筹款赈灾。新中国成立后,回归祖国,定居故乡。

3.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0年,大江南北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成立,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组织基础,却如散沙一般缺乏统一领导和组织纲领。

1921年6月3日,在俄国共产国际支持下,委派马林(1883-1942,原名亨德利库斯·约瑟夫斯·弗朗西乌斯·玛丽·斯内夫利特,荷兰人,笔名马林)等人到达上海,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23日-7月31日,上海秘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中断后转移至浙江嘉兴,于游船上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大会选举陈独秀为党中央局书记。

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

4.华北饥荒

1920年,华北地区(山东、河南、直隶(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份)严重干旱,粮食颗粒无收,引发重大饥荒,受灾县城达300多处。

旱灾饥荒持续至1921年,华北地区饿殍遍野、荒无人烟,百姓四处奔走逃荒,乡村里的老弱妇孺坐以待毙、徒等饿死。人们为求活路,只好卖儿鬻女,少妇、儿童售价不到10元,低廉时甚至计岁给价,低价至1元一名儿童也无人问津。当时的《申报》报道,北方地区的饥荒,仅饿死的儿童就一万多人。

据记载,民国时期,1920-1921年的华北大饥荒,至少造成约3000万灾民,1000万人死亡;

1928-1930年的北方八省大饥荒,5000万人受灾,1300万人死亡;

1931年,长江水灾(江淮大水灾),1亿人受水灾,水灾淹死15万人,受灾农田1.5亿亩,灾后因饥饿、瘟疫死亡,有案可查的42万人,考虑漏报情形估计200万-370万人死亡;

1934年,全国大旱灾(甲戌大旱),十四省受影响,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受灾最严重,旱灾造成600万人饿死;

1936-1937年,因干旱引发的川甘大饥荒,3700余万人受灾,1000万人饿死;

1939年,以天津为核心的水灾大饥荒,华北地区数百万人受灾,死亡数十万人;

1941-1942年广东大饥荒、1945年全国大饥荒,因国内战乱,受灾及死亡人数更是无法统计;

1946-1947年的南方大饥荒,覆盖全国15个省,广西、广东、湖南最为严重,仅这三个省份两年间饿死1750万人。

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军民共计约3500万伤亡,其中2100万人死亡;1945-1949年的解放战争,解放军伤亡152.25万,歼敌807万。因战乱而死的人员,其实远少于同期天灾造成的死亡数量。

历史,往往只关注战争的伤亡胜负,只记载盖世英雄的丰功伟绩;平民百姓的生死与否,往往不见经传、湮没无闻,甚至死不足惜,无人问津。

 二、国际

1.土耳其独立

奥斯曼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经战胜国的巴黎和会瓜分分赃,被迫签订《色佛尔条约》,国土被切割成四分五裂,约7成国土被割让出去,帝国宣告解体,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色佛尔条约》激发起土耳其民间强烈不满,此时,掌握军队的穆斯塔法·凯末尔(1881-1938)联合各地民族主义团体,号召与列强斗争,拯救祖国。

在凯末尔领导下,1920年土耳其发布独立宣言《国民公约》,召开大国民议会,成立国民政府,并与苏俄建交,组建正规军队。而与土耳其接壤的希腊,与奥斯曼帝国为宿敌世仇,在英国支持下,意图扑灭土耳其国内的独立运动。

1921年1月10日,凯末尔领导国民军击退希腊军队进攻,赶跑外国侵略者,取得“涅纽村战役”胜利。

最终,协约国与土耳其于1923年7月24日签订《洛桑条约》,重新商定了土耳其领土范围,并承认土耳其独立。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凯末尔当选共和国首任总统。

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终结600多年奥斯曼帝国的封建苏丹制,建立共和国,执政期间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凯末尔改革”。在其领导下,土耳其摆脱君主封建束缚,成为世俗化国家,逐步走向工业现代化和西方民主化。

1934年11月24日,土耳其国会向凯末尔赐予“阿塔图尔克”一姓,即“土耳其人之父”之意,故凯末尔全名为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2.伊朗-巴列维王朝

18世纪后期,伊朗东北部的土库曼人恺加部落统一伊朗,建立恺加王朝(又称卡扎尔王朝,1779-1921)。

经历英、俄殖民侵占,至19世纪末时,国土南部被英国控制、北部被俄国控制。伊朗国内民众对恺加王朝的懦弱、无能渐生不满,英国意图扶持新的代理人(礼萨·汗)来控制伊朗,礼萨·汗与英国貌合神离、另怀鬼胎,反过来利用英国支持,夺取了政权。

1921年2月18日,礼萨·汗率领三千名哥萨克兵进军首都德黑兰,发动政变,推翻恺加王朝艾哈迈德沙·卡扎尔政府,掌握政府实权。经礼萨·汗经营数年,1925年12月,礼萨·汗控制的议会宣布正式废黜恺加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礼萨·汗当选为波斯帝国统治者。

1926年4月25日,礼萨·汗加冕登极,成为巴列维王朝第一代君主(1925-1941在位)。

1935年,国家改名伊朗。

1941年,礼萨·汗因勾结二战的德国,得罪英美,被逼退位流亡海外,其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

1979年,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1941-1979在位)被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推翻,王朝覆灭,流亡埃及。

自此,伊朗从君主立宪政体变成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持续到今天。

3.爱尔兰独立

1801年,爱尔兰并入英国,成为英国殖民地,组成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1845年-1850年,爱尔兰地区的主粮-马铃薯因爆发晚疫病菌,大量腐烂欠收,引发“爱尔兰大饥荒”,爱尔兰约四分之一人口(一百多万人)饿死。

当时的英国,已成为拥有全球四分之一陆地和四分之一人口(主要为殖民地),拥有广阔无垠海域的强大帝国,但对临近的爱尔兰大饥荒却视若无睹,甚至釜底抽薪仍向爱尔兰征收粮食,人祸加剧了灾害扩大,埋下爱尔兰人对英国的仇恨种子。

兼之,英国大不列颠本土过来的新教徒与爱尔兰本土的天主教徒教义冲突,两地各种利益纷争持续几十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世界各国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涌动。爱尔兰先是1916年4月爆发“复活节起义”失败,1919年新芬党(北爱尔兰民族主义政党)宣布爱尔兰共和国独立,成立爱尔兰共和军,以暗杀、游击、暴力等武力手段企图争夺政权,遭到英军血腥镇压,反而激起爱尔兰民众支持独立队伍,随即爱尔兰爆发反英游击战(1919-1921)。

游击战争持续到1921年12月6日,英国执政政府与爱尔兰宣布停战,签订《英爱条约》。自此,爱尔兰分割为两部分,南部26郡独立成自由邦(当时仍为英联邦成员之一,直到1949年方正式独立成为现在的爱尔兰共和国);北部6郡划归英国,成为北爱尔兰。

4.胰岛素

胰岛素是人体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是人体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通过抑制肝脏糖原分解及糖异生,来减少葡萄糖的产生和维持组织器官对葡萄糖的利用。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升高时,胰脏就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用来降低血糖含量。当人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降低时,胰脏就会减少或停止分泌胰岛素。

当人体的胰岛素分泌不够,或者利用胰岛素的能力变差,血糖会持续升高,即演变成为糖尿病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在中医中,称为“消渴症”,患者尿多、尿甜、多食、消瘦、疲乏。

1921年8月,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的弗雷德里克·班丁约翰·麦克劳德合作成功,从狗的胰腺中提取了胰岛素。自此,糖尿病由绝症转化为可控制的慢性疾病。

早期糖尿病患者未有胰岛素治疗时,患者平均生命仅有1.3年,经历百年的医学发展,目前普通糖尿病患者平均生存期可达59年。

因为该胰岛素的发现,弗雷德里克·班丁与约翰·麦克劳德获得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5.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日为进一步划分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势力及海洋霸权,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

根据会议,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签订《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通称《五国海军条约》;与会国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

此次会议,美国成为最大赢家,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同时会议限制日本海军力量,并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地区局面。

6.俄国大饥荒

沙俄1914年作为协约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国内爆发“十月革命”,之后退出一战。国内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为稳固政权,与沙俄残余势力-沙皇白军又爆发内战,各方势力持续争斗至1920年。

持续多年的战争,耗尽国内粮草储蓄,榨干经济物资储备,新建立的布尔什维克政府为巩固政权,对农民阶层加大征购物资粮食。1920年列宁甚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从农民手中获取粮食,几等于公开掠夺。

在战争、军阀、共产主义加上天灾(干旱造成粮食减产)等影响下,俄国1921年-1922年爆发大饥荒,500万人饿死,农民唯有自相残杀、同类相食。

饥荒期间,美国提供食物及药品,令1100万人幸免于难。苏俄于1921年3月15日颁发《新经济政策》,官方的解读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杠杆来发展经济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其实就两点意思,一是从余粮收集制度过渡到征收粮食税,避免过渡征收粮食导致民变;二是通过各种形式引导资本主义到国家资本主义,其实也就是有个借口同意资本主义国家的实施援助罢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921年是一个多事之秋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比较灰暗的一年,因为就在这一年的3月,中国永远地失去了外蒙古。 在中国历史...
    西游花都阅读 150评论 0 2
  • 老照片 | 1894年的广东广州人物影像 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2021-01-1257 拍摄者:乔治·厄内斯特·...
    九老仙都阅读 528评论 0 0
  • 今天的朝鲜十分贫穷,2018年朝鲜总GDP只有韩国的1%,全国2540万人口,人均GDP也只有可怜的700美元,在...
    鸡声马蹄阅读 351评论 0 2
  • 公元1920年。 中华民国九年。 农历上,1920年2月19日及之前为己未年(羊年),2月20日及之后为庚申年(猴...
    江鳥阅读 203评论 0 0
  • 公元1922年。 中华民国十一年。 农历上,1922年1月27日及之前为辛酉年(鸡年),1月28日及之后为壬戌年(...
    江鳥阅读 25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