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6年1月8号,快播被公审的第二天,我们徐东场第五次活动,艺文打破常规拆了这么一幅图,年会目标制定流程简化版。
本着记录也是最好的学习之一的原则我写下此文,艺文从5大方面N大步骤讲解了年目标的制定流程,灰常详尽。
第一大方面设定分类打基础,这一块是基础分为三步,第一:宣言,就是立项,把项目的风险完成保障等写出来,实时回顾特别是在自己要放弃的时候。第二步:个人角色分类说明表,将自己之前三个月内和之后三个月想做的或者之前想做但是没做的全部收集出来,全收集完后可以用思维导图,也可以用彩笔合并同类项,写出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入表。第三步:分类优化矩阵,做法如下图,找出自己最重要的方向。对比分数按照之前的情况选择,比如生病请假还是扛着上班。如此这般,一一选择。
第二大方面澄清战略明方向,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定位一种是个人成长定位,一种是职业生涯定位。个人成长定位在意识B,有意识无能力状态,非常抓狂,想各种方法都抓来学习,结果时间并不够然后就到了C冲突状态,然后找到方向进行进入D状态。然后最终进入圆融状态。当然基于所学项目不同和会有学的越多发现自己缺的越多的情况,所以BCD是不断转换的。职业发展阶段模型目前还在执行者阶段,想要脱颖而出要比其他人多做一些。多一些管理经验。
第三大方面是活用策略寻期待,艺文主讲两个方面带过一个方面,主讲的一个叫找问题将问题变为期待。比如我现在的问题是逻辑思维差怎么办。我面对的问题现状是什么呢?逻辑思维差,我面对的究竟是个什么问题?说话说不到重点,条理不清楚,听话听不到漏洞。如果解决了问题我期待那会是什么样的?说话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听话听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每一个一级分类都可以找一个问题转化为期待,这样更有动力。
第二个主讲的是将干系人期待转为目标。罗列出干系人,一切和你有关系的都是干系人,找出20%重要的,将他们的期待转为目标。例如:老公说我没有认真陪他做任何事情,他的要求是我专注陪他,我应对策略是要满足他,(应对策略有延迟/部分完成/满足/超额完成)转变为自我期待就是在他玩游戏的时候在他旁边坐会给他端茶递水,切水果。
同时艺文还带过一个自我期待,自我期待要问为什么,找到动机。
找到期待后就下一步就是第四大方面结构目标成体系。当之无愧SMART。这个私下梳理。
最后一大方面是看见未来强动力,将制定好的年目标分为月目标周目标和天目标,最好上墙,目标可视化。
最后多说一点就是当自己目标有具体数字的时候,比如一年看100本书,问下自己为什么是100本,95行不行,我想以这种手段到底达到什么目标。
以上是方法,本月要制定出年目标上墙,信心满满
下面是小鸟的笔记,我的倾向于流程她的倾向于重点,盗用
年目标的制定内容太多,所以文文在干货满满两小时的讲解中,着重讲了三个点。第一,通过问题发现期待(流程三,步骤4),第二,将干系人的要求和期待转化为自我期待(流程三,步骤5),第三,分辨手段目标化(隶属于流程四,步骤8)。
一、通过问题发现期待
光制定目标没有足够动力,无法获得有效执行。所以先找到自己当前最想改变的问题,利用最大痛点催生最强动力,也就是通过问题发现期待。
被问题困住的人,上来很容易问怎么办。"我没钱怎么办?""早上起不来床怎么办?"这种问题对于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过于笼统。因为既然成其为痛点,多少是经过了一些努力未见成效的事情。
一个更好的思路是,将"怎么办"的问题转换。
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面对的问题现状是什么?这是对问题的客观描述。
2、我面对的究竟是一个什么问题。这是往更深一层找问题的原因,因为问题往往不在表面。
3、如果解决了问题我期待那会是什么样的?通过一些能让自己认为这个问题算是解决了的表征,来发现自己期待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我当前最大的痛点是没日没夜的刷手机,手机仿佛长在了手上,占用了早上起床,晚上睡觉,上班工作,下班看书的各种能让我健康快乐学习成长的时间。我对此深恶痛绝,但是手机长在了手上。
问我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我面对的问题现状是什么?是花费太多的时间刷手机,影响了正常生活。第二,我面对的究竟是什么问题?是我没有上进的意识,还是我做不到?我有意愿,有目标,有计划,但是无法执行,我面对的问题是自制力崩盘。第三,如果解决了问题我期待那会是什么样的?换言之,什么样的表现,会让我觉得我的自制力崩盘的问题解决了。我希望那是自控系统正常运行,比较好的完成了事务,满足感加强,没负疚感。
通过这三个问题,我找到了我对"手机长在手上"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和我对自己的期待。那么,有人会问,找到期待有什么用呢?
顺着这个问题,插播一部分后面的内容。在后期寻找目标的时候,就用得上自己的期待了。比如说,我的期待,是自控系统正常运行,比较好的完成了事务,满足感加强,没有负疚感。那么什么样的具体事情,会让我觉得我达成了期待呢?怎样我会觉得自己自控系统正常运行,比较好的完成了事务呢?我想了想,如果能做到早睡早起,每天完成第二象限的三件最重要的事情,年目标实现了65%以上,就可以算是自控系统正常运行了。所以你看,这就形成了痛点--问题--期待--目标的转化。
二、将干系人的要求和期待转化为自己的期待
干系人,就是我们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所有人。
干系人的要求,就是干系人希望我们做的,我们不做会有不想承担的损失,必须做的事情,比如领导希望我们完成某个工作。干系人的期待,就是干系人希望我们做的,我们不做也不会怎么样,可以不做的事情。比如说朋友约吃饭。
为什么要梳理干系人的要求和期待,并且转化为自己的期待呢?因为我们都无法一个人活着,总有自己的社会定位,有自己想要维护的关系,为了维系这些,我们必然的会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去处理他人的要求和期待,甚至说,处理他人的要求和期待本身就是我们维系关系的方式。那么,通过对干系人的梳理,把他们的期待转化为自己的期待,就会有更强的动力去做那些有利于维系关系的事情。这既是对生活平衡的促进,也是全面考虑年目标、避免失衡和意料外状况的应有之义。
将干系人的要求和期待转化为自己的期待,分为四步。
1、梳理干系人。把能想到的所有干系人列出来,然后选择其中的20%,作为你要去处理的干系人。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要找到对你最重要的。
2、罗列期待要求。写下每个干系人对你的要求或期待,具体是要求还是期待,根据自己的感觉区分。如果发现不能确定干系人对你的要求和期待是什么,可以去询问。
3、选择应对策略。必须做的当然只能做了。可以做的,是满足,还是部分达成,还是不做?
4、转化自我期待。选择好了应对策略之后,问题就变成了为了这份重要的关系,我该做什么?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参照前面从问题到期待的思路。
举个例子。领导是重要干系人之一。我最近自控系统坏了,上班频繁迟到,领导很不满,她当然希望我不要迟到。这是要求,只能做。我希望自己不要迟到。很自然的,我的目标就会和早起有关。
三、分辨手段目标化
这是将期待目标化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期待转化为目标时,因为目标要清晰明确可执行,很容易用数据来量化考量。比如说我早起天数不低于150天,比如今年要写80篇读书笔记,比如说今年骑行公里数不低于1000。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数据,是完成目标必须达成的吗?我写70篇读书笔记可不可以?骑行500公里可不可以?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将目标量化,是辅助执行的一种手段,但是非常容易就将手段目标化,以至于被手段捆绑,忘记了到底为什么想做这件事情,变得机械化任务化。
对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尤其是其中的数据,应当保持敏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比如说,年初我先定了个简易版的计划,其中有今年完成阅读技能、心理学、历史、经济四个主题阅读的目标。一星期下来,心里其实是抵触的。我挑的主题都是希望沉下心来啃的主题,每季度一个主题,时间满满当当,这让我感觉没有时间去刷我想刷的五花八门的书,焦急又别扭。在这种抵触下,作为一个自控系统瘫痪的人,我刷了三天《太子妃升职记》,嗯一定要去B站开弹幕看,刷了一天《太子妃升职记》的小说,今天开始刷小说《道者无心》,另一本小说《新宋》正在排队等候。
我的目标是保持高速有质量的输入,刷完这四个主题阅读,当然能达到目标,问题是,为什么是四个?一定要刷四个吗?规定四个主题阅读是在促进我达成目标,还是阻碍?是让我觉得充实快乐,还是让我觉得焦虑抵触?
答案显而易见。
我喜欢乱刷书,对方方面面都好奇,兴致跳跃。在没有尽情放开的情况下,收得太集中,让我感觉很被束缚。基于现状谈目标,以我当前的阅读阶段,一年定四个主题阅读并不合适。况且,对读书笔记的限制,本来也可以倒逼刷书的质量和数量。所以这个手段不恰当也不必须。
我重新考虑了关于刷书的年目标,将四个主题阅读改为一个,只保留阅读技能的主题阅读,其他放开,想看什么看什么。
作出这个决定后,心理上轻松了很大一截。瘫痪已久的自制力油然而生,于是我坐到桌前,勤奋的敲下这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