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什么关系呢?
解构主义是一个一个的解构,解构什么呢,就是把一个结构拆散了。
后现代主义原来并不是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主要成份是后现代的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艺术风格)和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科学。只是在解构主义的哲学加入了后现代主义的行列之后,它才成为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
你看我们今天好多北京的建筑,很多都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鸟巢后现代,国家大剧院一个大鸭蛋(这两个地方也是让艺术家们痛心的地方),你说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旁边搞了一个鸭蛋,极其不对称;在体育馆造成了鸟巢,名字也后现代。
中央电视台搞成了一个大裤衩,后现代的建筑一批批在起来。你说我们这个北京吧,很古老吧,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很现代,甚至是在后现代主义上走了。
这个浪潮,我早就观察到了。比如北京有一栋楼,叫做五栋大楼,然后它的窗户很不规则的,本来对称还是美,它就是不对称,就不规则。
你看,我们男人的西服里面,要放两个补丁,这也是有点后现代,你说本来好好的衣服,搞两个补丁干嘛,补丁是过去艰苦朴素穿不起才打补丁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包括姑娘们的牛仔裤要搞成乞丐一样的,快磨出一个洞来了,乞丐化。甚至有些女孩穿的低腰裤,一弯腰,屁沟都露出来了,感觉有点恶心,为什么这么穿,无聊化。
你说乞丐好吗?可是美女乞丐化,所以,后现代主义这种浪潮在社会当中已经比比皆是。
一.概述
(一)利奥塔论后现代
法国思想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出生于1924年。
法国人特浪漫,有很多的后现代主义思想都是从法国来的,法国人思想的飘逸,和那种浪漫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
后现代主义进入哲学的标志就是利奥塔在1970年发表了《后现代的知识状况》。这是一篇社会学的报告,但是却有反对以知识为核心的论点,要用后现代的话语来代替以知识论的哲学话语。
1.他认为,后工业或后现代社会是以计算机产业为基础的信息社会。知识已成为生产力和权力。
中关村搞计算机发财的人不计其数,不是后工业的时候,我们一个地方上的钢铁工厂有几十万人之多,一个煤矿一个铁矿很多很多人,现在大的工厂没有了,慢慢变成了小的工厂,你到西方去看,十几个人一家公司,甚至是两三个人一家公司,小打小闹,但是有一个特征,都是高科技,人家几个人顶你上千人的产值。
2.没有一个人或者集团能够掌握全部信息,知识的争夺同时也是对话与分享,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
你不能把搞科学的,搞技术的,高科技的那批人,和别的人对立起来。他认为,科学和叙事是规则不同的两门知识,不能用一方来否定另一方。
因为高科技来了以后,有一部分人就掌握了知识和权力了,和文科传媒啊什么的没“技术”的人,不能相互否定。
3.科学借助的哲学叙事有两类:一是关于人性解放的神话,一是关于所有知识统一性的神话。这两个国家的神话共同构成了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现代主义。
人性解放是法国启蒙主义的传统,知识统一性的神话,是德国唯心主义的传统。到最后这两者都统一到科学。
4.把后现代定义为“对宏大叙事的不信任”。
什么是宏大叙事,比如说精神辩证法,意义解释学,理性和劳动的主体,以及财富创造的解放,比如我们上一代人讲的那些口号,都是一些宏大叙事(假大空?)。
现在的小孩有这样的特点,我们那个时候追求的那个理想吧,可能今天的孩子们不太好理解,“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你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那个时候当时对于现代主义来说,是很宏大的。这个宏大叙事,还有一种元话主义,就是说有一种话是最重要的话,是比所有的话更重要更本质的话,这就是元话。
我们有一种道理,这种道理是最深刻的道理,你这种话就是元话。
(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特征。
1.后现代主义之“后”是超越之义,它要超越的现代主义指的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即所谓的现代性。
这种现代性表现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比如说主观与客观,知识论与基础论,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科学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以自我为中心的反映论,人类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本质主义和整体主义,所有这一切他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属于现代主义的东西。
2.现代哲学的一个派别往往集中批判传统哲学的某一方面,或吸收其他方面,以求有所建树。后现代主义则要求全面、彻底的批判,并且是怀疑、否定、解构和颠覆意义上的批判。
他们把尼采,马克思,弗洛伊德称为怀疑大师,并不是认可他们的理论,而是受到他们彻底的,不调和的批判精神的鼓舞,就是把他们的批判精神吸纳过来了。
3.后现代主义在风格与方法上也力求与传统哲学的思辨和论证方式相区别,用新的话语代替传统哲学那些统摄性的概念和命题,即李奥塔所反对的“宏大叙事”。
后现代主义的作品都表现的是犄角旮旯很小的东西,从一个很小很小的视角出发,然后去解构,所以,现在很多小说,你去看,发现没有主题,因为他在骨子里面是反对“宏大叙事”的。
他就讲我身边很小很小的事情,这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4.由于后现代主义否定了传统哲学理论的一切价值和内涵,他们的话语难以建立新的理论,正面建树不多,却处处表现出强烈的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哈贝马斯对后现代性的批判。
1.职业性的科学、普遍道德准则和法律、自由的艺术创作是现代文明的成果和标志,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他不同意因为工具理性产生的弊端而全面否定启蒙理性,从整体上否定现代主义的价值观。
因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工具理性,就是批判科学,然后他不同意。
3.反对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马尔库塞的“审美革命”的主张,认为这是企图用艺术价值来取代理性和道德普遍性的另一种极端。
用科学代替道德,代替艺术,把科学放在无限高的位置上,这是另一种极端。但是,反过来用艺术来反过来取代科学,也是另一种极端。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比较强。
4.对后现代主义发动反批判的出发点是后现代性的艺术美学特征。
启蒙运动强调科学,后现代主义讲的是美学艺术,当今的后现代艺术你去看,许多孩子们走向T型台,选美,传播,媒体,主持人,甚至造星,超女,美男,越来越走向美学特征。
在过去的中国,出现这些东西是不可思议的,在旧社会所有的戏子都是被瞧不起的,这种职业就类似于要饭的差不多,但是你去看,后现代什么特点?
越来越偏美学的,偏艺术的那批人,地位越来越高,我们今天的社会里面,真正的星是哪批星?像马云这种还轮不到他,什么冰冰,是这批人的天下,把所有孩子的青少年的眼光都吸引过去了。
这批人是搞美学艺术的,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这个特点将越来越强,那种艺术类的,过去不是主流的东西,开始主导社会了。艺术收藏绘画古董的价值也越来越高,有些人专门盯着你这个画家,趁你还活着的时候把你买下来了,然后使劲的炒作你画的价值,然后画家一死,这批商人就可以出手狂赚一笔。
比如陈逸飞就是这样的。
我们的生活也已经进入到后现代了,过去的生活是劳动啊,苦力啊,多生产以后粮食就丰收了,现在已经不是这种观念了,你看现在好多人,他压根不劳动,他通过炒房炒股投资理财啊什么的,一忽悠钱都跑他那去了,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我觉得哈贝马斯说的这个很对,这个社会上这样的一批人开始影响世界了,你看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这批人如果放在70年代,啥都没有,可是现在谁能和他们相比。
他们的厉害性在于,他们的独立性,他们不受任何人管理,你说搞科学吧,有一个所在管你,你说他谁去管他,他只能管别人,这帮人的美学意义就显现了。
二,核心代表人物福柯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文化史学家。
这个人1946年考入巴黎高师,1950年曾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大学毕业后,在国外从事文化交流工作,1960年获哲学博士学士,1977年任法兰西学院历史和哲学系教授,著有《癫狂与非理性》,《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监督与惩罚》,《性史权利知识》,他讲的这些东西,在我们看来都是很费解的。
但是,这个人又是一个哲学大家。这是后现代主义的最大的人物。
他是个同性恋者,然后他的许多的生命体验我看了他的书以后,同一般人还真不一样,他认为什么是快乐?
有一次汽车开了以后,他差点被撞死,撞了以后跌倒头上血哗的出来了,那个时候,刚刚太阳下山,他说那个时候,太美了,这就是他所谓的生命最高峰的体验。
一般人吓都吓死了,还会有这种美的体验吗,但是他有。然后,他喜欢听那些碎片性的音乐,一般人听不懂,他喜欢听,他喜欢画,他看到一个像乞丐一样的男人,像疯子一样的男人,他说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最深的人性。
这是他的一种奇特的体验。然后,据说他是得爱滋病死了。
(一)福柯旨趣。
1.人们一般把福柯早期的思想归于结构主义的范畴,而他关心结构的目的只是为了解构。
2.福柯的著作不是一般的思想史的著作。它们是对现代历史的哲学批判,考察的中心问题是现代理性和人的主体性在西方社会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3.福柯的考察以1969年为界,分知识考古学和系谱学两个阶段。
知识考古学就是对知识的先在的结构的本原的揭示。考古学还是在一定的结构中对另外一些结构进行解构。
就是专门查你最后最源始的知识是什么,结果发现是非理性的,从而把知识从根本上解构了。你不说知识是建立在理性上吧,结果发现是建立在血淋淋的非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系谱学“在事物的历史开端发现的不是它们本原的纯粹同一性,而是相异事件的纷争;系谱学是用来把握差异的方法。
系谱学是尼采提出的概念,《道德的谱系》,你不是有一个理性的结构吗,我查到最后,发现你的结构是由非理性来建造的,“系谱学是完全反科学的”。
你不是科学很有逻辑吗,你不是逻辑大厦吗,好,我查你的系谱,查下去一看,只有几根非理性的东西撑在那里,那这样来说,你科学就是理性的吗?
从而从根上把科学是理性的这一论断给推翻了。
4.从福柯的考古学到系谱学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以贯之的旨趣,那就是,为了解构的目的而对结构的起源进行考察。
(二)癫狂与理性。
1.精神病不是一种自然的或生理方面的疾病,而是一种对人群加以分类的社会功能,它的诞生是历史的产物。
就是说精神病不是病,在17世纪以前,人们并不把癫狂当作疾病。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迷狂是理性发展的最高阶段,我估计柏拉图讲的迷狂和他讲的精神病的癫狂可能有点不一样,搞科学你如果到了迷狂阶段的时候,那个层次确实很高,这更多的是一种着迷。
他把迷狂和精神病联系在一起了,在中纪纪癫狂一般和人的堕落有关,另一个方面又和人的神性有关,那个时候,少数疯子拥有真理。
在文艺复兴时期,癫狂不是理性的对立面,而且在莎士比亚的著作中,真理往往发自疯人之口,在中世纪晚期,惩治疯人在一条无人船上,把疯子装到船上,送到海洋里任其漂泊,这是朝圣者的旅行,那个时候对精神病是防范不了的。
到了17世纪,人们关于癫狂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17世纪,肆虐已久的麻风病突然在法国灭绝了,那么当时关麻风病人的空房空起来了,空出来了以后,这批房子怎么办?一看,那关精神病人吧,所以这样一来,有什么问题呢,当时的1%的巴黎市民被囚禁起来,疯人与罪犯一样成了社会的敌人,是需要防范管制和改造的对象,就是一个偶然的原因。
当然,我不知道他考察的对不对,他讲了这么多历史。那么,18世纪法国大革命以后,癫狂被正式定名为“精神病”。
这是他的一段历史的考察。那么考察的结果有什么意义呢?
2.这说明了,社会对待癫狂的态度就是对非理性的态度,对待非理性的理性态度是对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的一种限定。
3,言下之意是,理性的标准不是天然的合理性,不是来自知识的论证,而是一定的外在的历史因素所造成的。
就是一开始什么叫理性,什么是非理性,一开始是没有限制的,因为麻风病治好了,房子空出来了,哪怎么办,总要把人关进去吧,那谁,精神病人吧,那谁是精神病,总得有点规定吧,这样一来把“精神病”这个概念炮制出来了。
所以他认为,实际上,你关精神病的那批人,本身就是精神病,因为为什么,你为什么把他关起来,你不是疯了吗(房子空出来就要关人吗),是你疯了,还是他疯了。
他用这种思维来考虑。这种思维已经同我们今天正常思维不是一个概念了,从这个角度来讲,精神病患者倒可能是真正的正常人。理性人的反而是最非理性的。
(三)知识型。
我们科学哲学里面的思想和这种思想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为什么,你看知识有了以后,那个范式突然出来了。
知识型类似于库恩所说的“范式”,是决定知识形式和方法的框架和判断真假的一般标准。
《词与物》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四个知识型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1.文艺复兴时期,“相似性”是知识型的基本特征。
上帝创造的相似性是隐秘的,等待人去辩认,这时的知识表现为揭示隐秘的神秘科学。
人是小宇宙,人和大宇宙是相似的。词与物,我们的文字和物体是一一对应的,整个一个系统都是相似的。
2.后来,在古典时期,心与物、主观与客观被对立起来。知识型的基本特征是表象,心灵如同自然的镜子。
表象型的知识型把自然作为主要的表象对象,自然科学是古典时期的主要的知识形式。
3,到了现代时期,自然不再是物体,而是非实体性的、功能性的力,如电、光、热、磁等。科学的对象是视觉不可见的,只能被抽象的理解。
这个时候,人成为自我经验的中心。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人文科学以“人”为对象,心理学以“心理人”为对象,社会学以“社会人”为对象,文学以普遍的人性为描写对象。
现在是以人的主体,以前是现象和表象,而现在这一切都是人创造出来了,这样一来,人的主体性就显现出来了。
1800-1950,这是现代时期。
然后到了当代,人突出来了以后,人又没有了。
只是在现代知识型中,“人”才走到了表象的前台,成为世界的中心。人是19世纪以来的产物。
4.到了当代,人的经验不再是自我意识的对象,主客观的关系和人的优越性都被结构所消解了。这意味着,“人被消解了。”
“人只是近期的产物,并正在走向消亡”,“人像是画在沙滩的肖像,是可以被抹去的。”
从相似性,后来到表象性,后来以人为中心,最后人又没了,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由这样的观念联结起来的。
这样的观念讲的是,你不是讲合理性吗,但是你的合理性背后是由着表象和知识型所决定的,那么这种知识型是不理性的,就是说,我们人类设定了某一种框架形成了相应的知识,如果没有这种框架,这种知识就没有了。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框架合理不合理?
他认为这个框架其实上是人设计的(非理性),所以,这四个知识型之间没有连续性。
那这样一来,整个科学的大厦在这里被推倒了。因为所有的东西不是有理性建立起来了,而是某一种框架决定了你知识的内容。
(四)监督与惩罚
中国人一般很少会研究这类问题,在《监督与惩罚》一本书里面,一开始福柯引用了一段史料:1757年3月2日,企图刺杀路易十五的杀君者达米安,在巴黎大教堂门被捕,公开处决,引起万人空巷,争先观看,犯人先被凌迟,再被施以烙刑,用沸油、硫磺,浇灌上头,然后再五马分尸,粉尸扬灰。
讲了这个一段故事,监督与惩罚。
1.他认为,古典时代惩罚制度的典型做法:酷刑和残忍是公众的仪式,惩罚的目的是国王个人的报复。
国王要报复你,惩罚你,让你将来不敢动。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十分有效。
2,到了启蒙时代以后,人们禁止酷刑。
法国大革命时代用断头台处决犯人,设计断头台的目的是为了免除犯人的痛苦。
这个痛苦肯定还是痛苦的,咔嚓一下就快了,要不然整个像前面这样搞的话,都受不了。这也算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这个时候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惩罚的对象也不是肉体,而是心理上的,这样的司法改革并不是出于人道的考虑,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惩罚,而不是很傻的惩罚。
3.启蒙时代开始的惩罚制度在现代瑧于完善。现代惩罚体系像是边沁设计的“环视塔”的监狱模式。
他在考查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惩罚制度是一步步的先进起来的,到了现在的惩罚制度,以监狱为主,中间是一个环视塔,这个塔上的一个人,就可以把环视周围一切都看到了,这样所有人都在监督下。
他说,在这种模式下,实际上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监狱,凡军营、机关、学校、工厂、医院无不处在监督与惩罚。
他把监督与惩罚的概念扩大了,实际上每一人都是被监督起来了的,你在学校也是被控制起来,你在哪个地方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被监督的。
这个里面,他想讲什么呢?
4.他认为,现代惩罚制度的成功之处不是在于制止犯罪,而是纵容犯罪。
由于人们时时处于监督与惩罚之中,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暴力化,为什么?
当人在这种控制之中时,人的反抗心理就会油然而生,人与社会的对抗心理反而更激烈了。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还是对着现代制度、现代理性而来的,从历史上看,断头台要比五马分尸理性多了,我们现代的环视塔要比断台头又理性多了,但是这种理性的意义是什么呢?
结果导致了所有人都在监督与惩罚之下了,这就是说社会看似在理性的发展,实际上,却是非理性的。
这也是福柯后现代主义的深刻之处!!!
(五)力量/身体/知识
福柯考察现代惩罚体系的结构是为了找到解构的途径。系谱学是他的解构的手法。
1,用“身体/力量”这样的概念来表示两者的内在联系。
与身体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力量有两种:一是加诸身体的“权力”,一是身体自身的“强力”。
他认为人的身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强加强迫给你的,你必须如何如何,不是你自己主宰的;但是,还有一种力量,是“强力”,是尼采说的那种力量,这种力量是自身的强力。
我们的力量,实际上是这两种力量在斗争,一种权力要压迫你,一种强力要反抗,人就是这两种力量的斗争结果。
身体是权力与强力较量的战场,两种力量在身体内进行着无声的、秘密的内战。身体内的微观战争是宏观的社会组织与经济关系的基础。
整个社会实际上是个人两种力量斗争的反映,它也有这两种力量的斗争,一种是你自己的本意,一种是社会强加给你的。这种描述方法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它不是讲反对宏大叙事嘛,它就是从很小的微观世界里来剖析世界。
他认为,系谱学从微观的角度,在人的身体的内部,看待现代惩罚制度的影响。
2.使用“力量/知识”的概念表示两者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知识来源于力量,被力量所驱动;另一方面,知识又是一个生产、规范、配置、循环、操作力量的有序的体系。
一个人怎么被管制,要靠知识、理性化,把你规范。
知识的作用是保持权力与强力在身体内部的平衡。
当权力太强的时候,知识可以代表人的意志来反抗这种权力;但是反过来了,如果一个人的强力太旺盛的时候,知识可以压抑你的强力,然后用权力遏制你的强力。
他认为,我们的微观世界,就是处于这样的内部战争当中。
(六)性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福柯,他们研究的东西都很小,性的意义怎么理解呢?
他说,“身体是被很多不同的政体所塑造的。”
他认为,你的身体其实不是你的,权力和政治已经整个渗透到你的身体里面了,所以,你的身体你不要说是你的,你早已被控制了。
他的一本书《性史》的主题是说明权力是如何在身体内部,对人的欲望加以规定,塑造正常人的形象,从而决定了主体性的形式。
什么意思?就是说,人的性啊,实际上也是塑造出来的。
怎么塑造呢?
1.在古希腊时期,人们把性欲作为美的追求。
柏拉图对爱欲望的追求表现了当时的性观念,认为,性爱不局限于异性恋,同性恋尤其是对年轻男性身体的爱,是高级的爱,最高级的爱是灵魂之间的交流,即柏拉图的恋爱。
这种性观念的中心思想,是自然观念的自我控制。你看西方的书里面,它经常有这种东西,而且很多都是对性的描写,这是那个时候的性观念,很多人就根据这种理念去实践,但实际是已经有一种观念在支配着你。
所以,那个时候,主体是控制欲望的反思的、审美的主体,与这样的主体性相联系的知识采取了静观思辨的形式。
这是从表面的,审美的观点看性的问题。
2.中世纪时,性观念不是公开的话语,忏悔是表达性观念的主要的场合。
这时的性是犯罪、是罪过、是亵渎神的,那么,主体成了摆脱肉体的灵魂,知识被等同于宗教神学。
在宗教神学的影响下,那个时候的性同原罪、邪恶,联系在了一起。
3,古典时期,关于性的话语逐渐公开,但它的目的仍然是为了禁止或压抑。
这个时候,你们在18世纪发现什么呢,这个性实际上儿童也有这种行为,那么儿童出现了这种行为你怎么以教育他,(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现在的儿童拿着手机上网,看黄色图片和黄片,整个社会就是这样,大家很难控制,你控制了自己的孩子不用手机,但你保证别的孩子让你的孩子去看这些东西吗,说实话根本控制不了),这好像是一个科学问题。
但是,如果把性当作一个科学研究的话呢,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导致了,现代的性观念是控制我们的秘密,它表现为加诸身体的权力,权力抹煞了性作为身体的强力的意义。
现代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过去不是说要压抑吗,罪恶吗,现在不是了,用正常人和不正常人来看这个问题,这个人不正常,这个人正常,那正常不正常总有一些规范标准吧,这是所谓的科学的观念起作用了。
他讲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你看啊,就是因为性,即使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还是不正常的。
不正常在什么地方呢?你看,我们人不是为了性而性,而是因为正常不正常处理这个问题,还是因为权力渗透了我们身体内部,不是我自愿的东西。
他为什么有这种思想?
我认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同性恋者,同性恋者在这个社会里面是被边缘化的,即使在大多数西方社会也是被谴责的,被认为这些人不正常,我估计他可能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
他在思考,我们同性恋者为什么不正常?为什么异性恋才是正常的?难道我们要为了权力所赋予的一种观念而生活吗?
我认为,他实际上在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当然,这种思想也是极深刻的。
他认为,今天社会人们只是为了正常而正常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我的本意本性的生活,按照人的观念,你看现代人,实际上比不过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可能是更加非理性的,所以他说,我们可能是另一个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人。
他在讲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对性的压抑是很大的,规范很强的时代,这个时代里面呢,就是说,实际上看上去我们今天比过去解放了,但他认为,其实,你看啊,就即使是今天,人们还以正常人,不正常人这样的眼光来看我们。
就是说,我们看上去解放自由了,但实际上还是不自由的。
4,所以他主张把性理解为身体自身的强力,把性从“自然本性”、“真理中心”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成为纯粹人为的、自发的游戏,它的意义是快乐。
就是说,你不要老搞,什么正常啊不正常啊,使用一种外在的观念左右它,而是什么呢,我完全自发的东西,从这个地方来说,他说的还是比较透的。
但是,他骨子里面的那个后现代主义倾向是确定的。这个人是后现代主义的大师,他的反叛是非常厉害的,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角落。
就是从性这个观念来看,人们实际上还是被压抑的,那好了,社会上几乎所有的观念都是被压抑的,都是被权力所渗透和控制的,所以,他提出要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