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进三里屯。
“那天,我去商场吃饭,看见俩小白领,她俩也不等位,直接进了餐馆,一看里边没位子,出来就朝领班嚷嚷,你们这arrangement怎么弄的?!”
整理控先生抿了一口茶,把挑起的眉毛收了回来,继续说:“你说你会俩单词,至于跟服务员说这个么?再说了,arrangement又不是啥好词。”
“哈哈哈哈。”我笑的前仰后合,“确实,要是一没听过的词儿,咱还学着点。”
“这中英文夹杂,至少分一下跟谁夹,怎么夹吧。”整理控继续说:“在餐厅吃饭,您要跟服务员说‘我结账’,行;说‘我买单’,也行;但你要说‘我pay the bill’,那纯粹就是找抽。”
“哈哈哈哈。”
和我等毛胚房英语不一样,整理控的英语是精装修的样板间,邮件充满着英格兰、爱尔兰的文学味儿,张开嘴又能来一口苏格兰腔调。每次听他说英语,必须长句子才过瘾,中英文夹杂,成了必演的笑话。
话说回来,遍布各地的中英文夹杂,到底是怎么夹?
1
初级型:夹单词
五百强一女士,聊到未来方向,说:“我Even去了那里,也得……”
听到这词,我顿时一愣,Even?Even是什么意思?哦,明白了,“即使”。
留学一妹子,毕业后说:“我现在就是做国际Business的啦……”
国际Business?那您是帮美国人民采购中国高铁、还是帮中国人民采购美国大豆、还是帮全世界人民采购俄罗斯石油?
2
中级型:夹语气、夹动作
才下眉头,朱唇轻启先说“Um”;
胳膊撞到桌子,不喊哎哟先说“Ouch”;
单词出口,响指就走。
3
高阶版:夹情绪
以前,上海办公室领导来电,恰逢北京办主任不在,刚好抗了一个雷。狂风暴雨中接招了20分钟后,我放下电话,抬眼望着同事,一脸木然、精神恍惚:“我发现,当一个人暴怒的时候还中英文夹杂,你会被对方的情绪整懵,当下很难明白单词的意思。”
“怎么了?”同事问。
“问咱们Entertainment怎么做,Entertainment?我一下没反应过来,后来一想,哦,活动上的表演,Performance。”
“哈哈哈哈。”同事大笑。
第二天,刚走进办公室,同事迫不及待:“刚才上海也给我来了一阵狂风暴雨,也把我说懵了,问我give away准备的怎么样了,挂了电话才明白give away是什么东西,那不就是走的时候拿的礼品么!”
夹有夹的乐趣,不夹也有不夹的原因。
不夹,也分类型,比如就包括以下但不限于:
4
先天语境型:
果果,呀呀学语时,家里就是两种语境:学英文为了在幼儿园要吃要喝;学中文为了跟爸妈交流。三岁半的时候,回国省亲,问中文,答中文;问英文,答英文,而且两套系统,互不干扰。
罗杰斯,美国金融界的风云人物,认定了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有了孩子之后搬到了新加坡,为的就是让孩子了解亚洲,学习中文。看他两个女儿的中文语言和表演能力,那是播音专业+少年宫的水准。
5
后天高阶版:
人群特点:
语言的感染力、转换能力、组织能力 > 语言本身
朋友中的整理控、四更先生,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都能进行商务会谈、闲扯聊天,左手严肃、右手搞笑。
体育解说/出镜记者,能报道国际赛事,一般英语都不差。NBA专业词汇和俚语足够多,对解说或记者而言,即使私下里叫惯了KD,但在面对镜头的时候,依然能快速转换成凯文·杜兰特。试想一下,如果转播的时候,不说替补非说backup,不说三分球非说
from
downtown,或者dunk、hoops、shooter满场飞,这样的解说怎么可能出的了演播室。特别欣赏张卫平老师,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出现,给以青年人为主的出镜队伍带来一股暖流;更是因为张老师一字一顿的中文翻译,直白、清晰、生动有活力。
记者招待会的同声传译,听到一种语言,并且瞬间翻出,措辞精准、无语气词,能让新华、美联顺手拿起来就用,这考验的不仅仅是翻译能力,还有过硬的语言组织能力。
6
夹杂,该还是不该?
有人说,这是养成的习惯,想不起来转换;有人说,夹杂着说话效率高,图方便。这话也有道理,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有时候也挺好吃;如果您夹的单词能像《山海经》一样包罗万象,那可更让人涨知识。
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东亚语言学家大卫,用日语和英语举例,他说一个是日语的ano,一个是英语的uh,都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只要找到合适的词,就能方便转换。原话是Everylanguage
has its own hesitation particle,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犹豫语气词。
夹与不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其实,有些时候,用哪种语言说,比说什么重要。
“只要老外会中文,我一律说中文。”整理控简洁明了。
猫头鹰大姐,拥有一身小麦/古铜色皮肤,说起话来,有一种吴侬软语的温柔,在聊到酒店生涯的时候,她说:“你不知道酒店餐厅的英语有多难,光是胡椒就分好多种,可是不管黑胡椒、还是白胡椒,到我这儿都叫Pepper。”
总而言之,不管中文、还是英文,只要您情真、意趣,都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