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拖延症似乎是最普通的“病症”。只是,那些拖延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完美主义”是造成很多人拖延的根源。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高,总是追求完美,这种性格就是完美主义的体现。完美主义的性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要求自我型”,他们对自己总是高标准、严要求,不允许自己犯任何错误,表现为固执、刻板。二是“要求他人型”,给他人设定一个很高的标准,不允许别人犯错误,并且对他人极为挑剔。三是“被人要求型”,他们追求完美的动力是为了满足其他人的期望,总是感觉自己被期待着,害怕别人对自己感到失望,因此时刻都要保持完美,一旦受到挫折就感到痛苦,不能接受。
在这三种类型中,“要求自我型”在生活中最为常见。一般来讲,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所缺憾,是一种正常心态。只不过我们身边却不乏因为完美主义导致不断拖延的人,他们追求完美。但却不断拖延做事的节奏,最终得到不完美的结果。
在完美主义者的眼中,做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匆匆忙忙地开始,总是要准备很长时间,要求万事俱备。比如,老师让学生发表一篇论文,他会去图书馆找很多资料,花很多时间认真读这些资料,就是一直无法开始写。等他觉得差不多可以写论文时,可以留给他完成论文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于是他只能草草写完或干脆拖延下去。
《艺术家之路》的作者茱莉亚·卡梅隆说:“完美主义其实是导致你止步不前的障碍。它是一个怪圈-一个强迫你在所写所画所做的细节里不能自拔、丧失全局观念又使人精疲力竭的封闭式系统。”
的确,很多完美主义者在追求完美期间一直处于压力下,到了后期为了赶进度,根本无法保证质量,甚至无法完成事情,完美主义者甚至给人一种办事能力不够的感觉。
完美主义根本就不是什么好事。丘吉尔说:“完美主义让人瘫痪。”苛求完美恰恰是人们寻求幸福最大的障碍!要克服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来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期望值。
第一步,接受一个现实--我无法面面俱到。
第二步,去问自己,自己做到什么样子就算“足够好了”。比如说,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我”可以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而在真实世界里,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好了。在一个完美世界里,“我”可以每天1次、每次花90分钟练习瑜伽,并且会花差不多的时间去健身房;而在真实世界里,每周2次、每次1小时练瑜伽,加上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健身房锻炼,已经足够好了。采用“足够好了”的思维方式后,个人压力会减轻许多,而拖延状况也会大大缓解。
完美主义者试图在每一个方面都达到完美,最终只会导致妥协和挫败:在现实中的时间限制下,我们确实无法什么都做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