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篇讲了溥仪登基,他就是宣统帝,大清王朝的末代皇帝。他登基时才三岁,他的父亲载沣做摄政王。载沣要杀袁世凯,这既是光绪帝临死前的手谕,载沣自己也恨透了袁世凯。载沣是光绪的弟弟,没有袁世凯告密,戊戌变法的失败,焉有光绪十年被囚禁致死吗?
但袁世凯没有被杀,只是被免去一切职务,打发回河南老家养老,河上垂钓。他在等待时机复出。就在袁世凯苦苦煎熬、伺机拼搏的三年中,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风暴,正从南向北席卷而来。其势不可挡,有雷霆万钧之力。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正如火如荼、前赴后继。那是一场亘古未有的大革命,震动整个大清王朝。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它完全不同于封建社会的保皇变法式的改良,不同于康、梁领导的戊戌变法、变法维新。
康、梁的变法维新,仅仅围绕着皇帝,服务于皇帝。由皇帝变法,实行皇帝新法新政。旧朝换新朝,旧法变新法,旧臣换新臣,慈禧换光绪,紫禁城还是皇权的中心,一切政令皆出自养心殿。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是一个崭新的阶级——中国资产阶级。他要组织资产阶级自己的组织、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资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彻底推翻封建社会的封建王朝。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又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宣布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就是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所谓鞑虏,就是指清朝的统治者。
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政权,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首要目标。资产阶级革命,首先把资产阶级发动起来。从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开始,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党派组织纷纷成立。从美国到日本的华人社会,掀起宣传三民主义,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热潮。各种报纸、书刊纷纷发表革命宣言,号召推翻满清王朝统治、推翻清政府,成立中国人自己的共和政府。
黄兴、宋教仁成立的华兴会,干脆剪去辫子,以示与清政府绝不妥协、绝不后退、绝不投降,与满清王朝不共戴天。孙中山发动群众宣传资产阶级,彻底摒弃康、梁实行的公车上书,而是要靠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他们不怕危险、不怕艰辛,四处奔走,筹集经费,购买枪支武器,策反满清新军,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一地成熟,就一地起义;数地成熟,就共同起义。先后发动了惠州起义、平乡起义、黄冈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等等。一次次起义,一场场火与血的拼搏;一次次失败,一场场追于正义的审判。血的镇压,并未能消灭革命的火焰,相反更激起人民的不满,更激起各阶层的反抗。
随之而来的是几十次暗杀活动,包括汪精卫刺杀摄政王、革命党人温生在广州刺杀清政府广州将军孚琦等等。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每一次流血,都在唤醒着人们、震撼着人们,也使清王朝的大员们谈革命党而色变,人人自危,使本来就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更加摇摇欲坠。
似乎内忧外患,已行到绝处。一些逐渐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年轻军官,也开始探索中国向何处去、探索三民主义、探索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不甘于满清王朝,对外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任人宰割;对内腐败堕落、黑暗无道、人民苦不堪言、官吏作威作福。这些新军中革命者的觉悟使辛亥革命走向纵深,步入新阶段的标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终于爆发了,这是对清王朝灭亡的致命一击,也是中国国民政府的奠基站。武昌起义一声炮响,仅仅数千起义新军,竟然横扫整个武汉三镇。数万清兵,要么举手投降,要么临阵起义,要么落荒而逃,一哄而散。仅仅一天一夜,完胜武汉三镇,占领整个大武汉。紧跟着向全国宣布成立湖北革命军政府,宣布废除清王朝皇帝年号,国号定为“中华民国”,号召全国各省起义。
情况瞬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就像一堆干柴,武昌起义胜利就像一束烈火。清王朝上下惶惶不可终日,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从全国征兵遣将,力图一举扑灭武昌起义燃起的烈火。摄政王已数日不下朝、数日夜不能寐、数日茶饭不思。求救告急的电报,接踵而来。一处告急,处处告急;一省告急,数省告急。载沣使尽其所能、倾其所有。他已然把大清王朝的海军、长江水师都悉数调往武汉。但武昌起义的烈火,竟如狂风烈焰,非但没有能扑灭,且越扑越猛、越烧越烈。
袁世凯终于等来了这一天,终于借来了东风。他再也没有河上垂钓的闲情逸志,再也无需装闲云野鹤的姿态了。而清政府唯一能指望上的、唯一能打仗的,就数袁世凯练就的天津新式陆军。谁心中都明白,袁世凯不出山,北洋新军不动。
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仅仅打响41天,全国仅有山东、甘肃、河南、直隶尚未烽火连天,其余15省纷纷革命起来,纷纷要求脱离清王朝,自立政府。大清王朝面临土崩瓦解之势,武昌起义再不扑灭,全国则大乱、全乱,清廷无日矣,摄政王只得请袁世凯出山。
袁世凯终于冠冕堂皇地出山了,他的条件,最核心的就是:由由他组阁,由他任命政府大员,而摄政王载沣得辞职,由袁世凯掌握朝廷的人事大权,由他全权指挥全国的军队。他要的是满清朝廷的政治大权,他架空了整个满清王朝。
袁世凯出马,果然不同凡响。一声令下,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率领的北洋新军如狼似虎,直扑武汉。冯国璋打仗讲究,和武昌起义急速扩建的部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冯国璋带领的北洋新军,讲究步炮协同,炮兵掩护,集中火力,袭击敌阵。然后炮火延伸,机枪射击,掩护步兵冲锋。
而武昌起义军扩充的新军,许多参加起义军的学生和市民,根本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甚至连枪也没有放过。一些起义的旧军人,基本上还是冷兵器时期的战法,被冯国璋的北洋新军打得溃不成军。短短几天打下来,武汉三镇就已被冯国璋攻下两镇,兵锋直指武昌。
冯国璋信心十足,但袁世凯却急令冯国璋停战,调冯国璋回京,走马换将,急调三杰之一的段祺瑞赶往前线带兵。袁世凯蹲在北京,却看得明白,一盘棋能从开局看到下半盘儿。调冯国璋回来,是因为冯国璋打仗,一仗就能定五场。而段祺瑞更会打政治仗,不但是位军事家,也是位政治家。袁世凯用他上前线,正是用其所长,着眼政治,放眼大局,别那么快打赢。“狡兔死,走狗烹。”这个道理袁世凯还是懂的。
满清王府的心又都悬起来了,这是哪根弦儿没弹对呀?怎么到手的胜利又停滞了呢?清王朝又命悬一线了呢!这已经不再是战争的较量,而是政治的斗争。权术的比对、时局的拿捏、利益的平衡、权利的再分配。
就在此时武昌起义两个月后,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但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困难重重、财政枯竭、军费无资。列强无一支持,却一致支持袁世凯。军队不稳,互相倾轧,随时都可能哗变(多指军队或远洋船只上的船员突然轰闹造反、叛变。)。
孙中山先生为了维护新生的共和制度,要求和袁世凯谈判,求得共赢、共解,条件是:“只要袁世凯逼迫清朝皇帝退位,并宣布共和,他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让位袁世凯。”袁世凯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等到了这一刻。他立即施加手腕,逼清帝退位。
公元1912年2月12日,宣统3年12月25日,这是大清帝国的最后一年的最后一天。在袁世凯的逼迫之下,隆裕太后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至此,统治中国268年之久的清王朝彻底完结,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宣告结束,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以来,到1912年清王朝宣统皇帝退位,历经2132年,有349位皇帝。溥仪不仅是清王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华帝制的终结。宣统皇帝退位,是划时代的大事件,中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即将翻开。
这一页,正是袁世凯翻开的,正是他威逼清朝皇帝退位,宣告大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也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进入民国时代。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但袁世凯终于走向反面、走向反动、走向腐朽和没落,成为窃国大盗。具体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