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总得有点爱好,总得在年轻时狂热地热爱一个人吧,如果有,那个倾尽青春年少去爱的人,应该就是张信哲了吧。
1995年,当西安的大街小巷飘荡着《爱如潮水》的歌声,张信哲这个名字,也如潮水一般,漫过少男少女的心,掀起一股热爱的潮水和潮流。那时,只是简单喜欢他的声音,清澈如水,天籁般纯粹,如涉世未深的我们,单纯而澄澈。一首歌和一个人,就这么毫无防备地走进少年的内心,与扑面而来的青春不谋而合。
潮水一旦来临,势如破竹般势不可挡,《过火》来了,一夜之间红的一塌糊涂。青春本就是一首不假思索的爱情之歌,爱了就是爱了,恨了就是恨了,过火仿佛在冥冥之中告诫所有人,万事都不可过火,包括爱一个人;却又好像又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爱情:爱情就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包容,哪怕包容过度甚至过了火,都是心甘情愿的。爱与不爱,如同冰与火,全在一念之间。再怎么解读,似乎都阐释不清爱情这个亘古的谜题。就算爱过火了,又如何?青春本就是爱的尝试与犯错,无过火,不青春!
过火如何?不如《宽容》。
爱情里,总有背叛,也总有一方卑微,因为爱,愿意为了对方低到尘埃,低到忘了自己。如果爱情走了,那就放手,选择宽容。凌晨两点半的街道,见证了多少无言的别离,也见证了一个人的落寞。真正爱过,那就宽容,放过他人,也放过自己。心底宽了,天地自然就宽了,也许在人生的某一刻会顿悟,人生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把一个不值得的人纠结于心底,是对自己的惩罚,也是对青春的不尊重。
可以说,张信哲的每一首歌,都暗暗契合了大多数人青春期的某一种心情,感情总是起起落落,缘分总是分分合合,情感总是郁郁寡欢,内心总是孤独落寞,每一个时期听他的歌的人,都会在他澄澈的歌声里,找到情绪的安抚和情感的慰藉。这也是他的歌在九十年代中期流行的主要原因,那时的人们还都比较单纯,相信他人也相信爱情。基于这种单纯的信任,衍生出许多浪漫的爱情故事;然后爱情落入俗套,人们又在他的歌声里寻找安慰。只要有青春,就有爱情;曾经热爱的那一代人虽然老去,青春凋谢,但总有人正青春——这也是他的歌经久不衰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原因。
一首首情歌,贯穿了多少人的青春,也勾起多少人的青春回忆。《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只怕听到的人勾起了相思。当熟悉的旋律再一次响起的瞬间,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闪过一个清晰而模糊的面容,事关青春,却又无关生活。因为生活的河流总是朝前奔流,没有人会停留在原地,记住如何,忘记又如何,付出过,无悔过,仅此就够了。天空永远如蓝丝绒般美丽,却永远不会有那个愿意为了爱而翻山越岭的人了。不必唏嘘,不必挽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旅途。不必反复表达,爱,这个美好的字眼,一生说一次就已经足够。
歌声里,我想起自己在联大时的许多岁月和往事,我用两个单放机反复播放操作,录制张信哲的歌,最后,保证505宿舍的八位姐妹,人手一盒张信哲的磁带,在夜晚熄灯铃声响过之后,每个人都在聆听他的窃窃私语;如果某天夜里我们同时打开单放机的声音,那就是阿哲的专场,或者是几部和声了;加上我们自己的声音,堪比演唱会现场。小苏不止一次对我说,是谁在咱们历史系,刮起一股过火风?我们相视哈哈一笑,答案不言而喻,了然于心。
后来有一次,小寨工人俱乐部门口搞大型宣传活动,去小寨农贸市场买作业本的雨桥同学,拼尽全力给我抢到一张宣传海报,上面印有张信哲的大头照,偏分头,米色西装,甜甜的笑脸。这张照片贴在宿舍的门背后,成为“集体群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团宠”吧;毕业的时候,照片因为贴的太结实而难以撕下来,为了不破坏偶像的整体美,忍痛把他留了下来,也留给下一届的人继续热爱。
时光飞逝,岁月匆匆,毕业一别,我和雨桥至今不见已有二十余年了,不知道她还听不听阿哲的歌,心底是否还保有最初的那份热爱;那张海报,也早已破碎在别离的日子里,不见了踪影。可对于我而言,随时随地,只要听到阿哲的歌声,我都会驻足聆听,那些青春往事,那些或酸或甜的回忆,瞬间充满记忆,仿佛这二十年时光,从来不曾离去。
……
五月的西安,依然阴雨绵绵,飘飞的雨丝,如缠绵的歌声,不断撕扯着回忆。在阿哲纯粹的歌声里,我看见年轻的自己;看着大屏幕上阿哲眼角的皱纹,我仿佛看见不再青春年少的自己。是啊,偶像在渐渐老去,我们的青春也在飞速地流去,可是,那个陪伴我们青春的人,却会被青春永远铭记。
一瞬间,我理解了周围人狂热的原因,他们和我一样,不甘心青春无痕,默默离去,所有逝去的日子,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爱与不爱,恨与不恨,喜欢与辜负,欢喜与孤独,都是青春之歌永恒的主题。阿哲用他的歌声,温暖的诠释了这一切,他的情歌,与其说是一首首歌,不如说是一首首诗,一段段独白,恰当地袒露和宣泄了爱情历程中的某种情绪——从这一点来说,他的歌声,抚慰了一代人情感的困惑,帮助他们走出爱的迷茫,给青春独有的迷惘做出最好的注释。
生活鸡零狗碎,现实一地鸡毛,远方遥不可及,梦想遥遥无期,如何平衡六便士与月亮之间的关系?我想,葆有最初的热爱,在凡俗的尘世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心远地自偏”,不必为身外之物而牵绊,乘着歌声的翅膀,自由地行走于心灵的园田,让生活,如阿哲的歌声一般单纯清澈,让热爱一如既往,经久不变。
唯有单纯的热爱,可抵岁月的漫长。
写完此文,也为自己二十八年的热爱画上句号。再见了,一去不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