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写作日更,第136天。
没有时空穿梭机的日常,都是在记录普通的日子,平凡的生活。
今早,5点28分醒来。起床,做冥想。打奶泡,烧热水,泡咖啡,做一杯自制燕麦拿铁。这是清晨如无它事打扰的乐趣。
趁打奶泡期间,打开手机,欲打算完成今天的得到签到,但是看到贾行家老师更新一章,2021年的好书推荐,没忍住,还是用手指点击进去,一探究竟。
与其说关注贾老师推荐的10本书,不如说,前面的介绍更让我受益匪浅。
文中,提到“旧书摊”。
旧书摊是小众文艺爱好者的挖宝之地。二手书不同于新书。塑料包装下的崭新纸张肯定不会出现在二手书的场景中。稍加留意,还可能发现上一个读者留下的痕迹。如在某处写下只言片语的感想,还会着重看看这段是否有同样的感触。而我,常有的情况,怎么我就没想到,我怎么没有这么想法。
一直生活在十八线小城,100年前老房子能找到,旧货二手书市场从未在高德地图搜到。当然,这样小众的文艺场所,大抵都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通常购买二手书籍,找豆瓣上的诸葛二手书网站,凡是想到的,想不到的,连七八十年代的连环画都应有尽有。有的旧书价格甚至超过后书皮印刷的价格。经济学经常通常讲:价值决定价格。供小于求,必定发生产品溢价。我曾买过一本股票类书籍,标价29.9元,二手书价格79元。这么看来,有些书还是具有收藏价值。
做为一名爱读书的文艺女青年,有时没事喜欢看本书,包里随身带本书,等车无聊至极时,随手翻一翻,倒被朋友们看来像是异类。有的朋友在聊天时还带有戏谑的味道,不过,我也早已习惯。
我有一个书架,书架隔一段时间变会落有一些灰尘,上面摆放的是看完的书。有的是从前乘火车时,从站台书店内,“搜刮”的书: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如今打算重读上面的几本好书,才想到书架被拆掉。那个放有曾经已读过,落有灰尘书架的房子早已被卖掉。搬家时,反复精简,把值得会看的经典书,全部装进一个大塑料箱子中,寄存至友人家。年中,跟朋友聊天时,我说,我的那本某某书,还有么,我想再读一遍。她说:“都在我家地下车库,回来了,你自己来找就好”。这是我至今都不想送人、扔掉的二手书,上面一定还有曾经阅读时的零散记录,亦或是我的味道。
读书是可以成为自己的。
我并非读书的狂热爱好者,但是每月总会拿出100—200元购买书籍,有时还会买当月的时尚周刊。通过阅读书中的文字,寻找另一个自己。
每拿起一本小说(当然,我最喜欢读的便是小说类),若是开头不算晦涩难懂,基本都会争用最短时间读完。每每读完,仿佛眼前穿过另一种人生。都说人生百态,明知书中人物的市侩、狰狞,甚至廉耻不知,但都不会有观看电影时的咬牙切齿。仍是眼睛一行一行将文字输入大脑,默默的读下去,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看看这个人物最终的结局。读完最后一页便会感慨,意犹未尽。恰同电影最后的字幕都尽收眼底。
每一个人物都是现实夹杂着作者的虚幻。有真实,亦有编纂。借用人物的语言文字来演绎众生,是小说特有的方式。也正是通过这文字背后的人,去感受虚拟人物的饱满性。并不是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值得深思,但值得思考的人物必定鲜活,有张力。也是从这样的人物身上找寻另一个自己。看尽那么多人生的跌宕,无意识无形中便会找到自己终将踏上的朝圣之路。找到自洽的世界与外部真实世界的连接、融合。
阅读总是带给人们很多惊喜,读的越多,以至于自己看起来不像个傻子。饱览中国文学之时,一定要多览略外国文学。昨日,读《老舍谈写作》,老先生提到,“我们似乎第一就该开脱我们的思想,把世界上那些最善最美最真的都须略略知道一点,是我们成为一个会为全人类思想的中国人。”“我们应以世界文艺杰作为我们的遗产,而后以我们的文字、材料,写出我们自己的世界。”回想,自己在阅读史,多偏重中国现当代文学,以至于在读,外国文学作品开篇时,总是觉得晦涩,不易读下去。越是困难的,越是要克服,柳暗花明又一村。
好啦,今天的日常写作便是二手书与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