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爽”与快乐,往往是父母的“怒”与困惑

孩子的“爽”与快乐,往往是父母的“怒”与困惑

要点提示:

父母常因孩子快乐方式与自身期待冲突而愤怒困惑。化解关键在于沟通技巧:1.描述具体行为;2.说明对自身影响;3.表达真实感受;4.询问孩子意见。用欣赏化解对抗,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通过尊重协商实现双赢。四步沟通法助家庭和谐,避免指责升级为冲突。

我们都说孩子随父母,但现实世界中,你发现孩子的快乐来源与父母很不一致,并因此常常发生冲突。当孩子觉得开心快乐的时候,我们总是隐隐担心和困惑,紧接着怒其不争,再加“一顿输出”……

以下场景你是否熟悉?

接孩子时你总是接不到,孩子与一帮同学吃学校外面的小摊去了,晚饭也不吃,卫生也难以保证。

回到家,孩子冲进自己的房间,并“呯”的一声关上房门,开始玩起了平板、手机。

一到周末,就开始不想睡觉,玩手机、看电视、手表找同学聊天等等动作,就是停不下来。

周末的早上也总是起不来,叫了一遍又一遍。

孩子长大了一些,父母希望可以独立些,可孩子的内裤总洗不干净,碗筷时常会结壳。

当孩子与同学聊天时,你发现他们脏话说得很溜。

孩子的才艺学习(兴趣班)刚开始都挺有激情,坚持不了多久换了一个又一个。

父母想与孩子聊聊天,却被孩子㨃得无言以对。

孩子与你说着学校的八卦,你发现处对象的八卦特别多。

你希望孩子多出去活动活动,但孩子更愿意待在房间不出来。

你准备了一桌好菜,孩子意思了一下,说了声“没胃口”,然后用零花钱买了零食回房间吃。

水是生命之泉,你让孩子多喝水,他们更愿意喝饮料,吃甜食。

当你觉得孩子内向时,你发现他与同学聊得“海阔天空”。

……

在亲子关系中,一般会有四种情况:1、家庭冲突;2、父母困惑;3、孩子困惑;4、家庭和谐。

一般情况下,我们当然希望是第四种——家庭和谐,但实现生活,比较常见的往往是第二种,孩子们过得挺爽,父母看不惯,想纠正,恨铁不成钢,有很高的期待,于是父母的困惑变成指责、批评、说教,最后变成了第一种情况——家庭冲突。

至于第三种情况——孩子困惑,可能是孩子受了委屈,有了情绪,需要有恰当的方法让孩子得到情绪的缓解与释放,从而释放孩子的压力,让孩子身心健康。(后续会再写相关文章。)

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父母困惑的情况,举自己的实例:

作为父亲,我为了做好表率,一般都会选择在家看书,希望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主动看书。然而,我在看书时,孩子却坐在沙发上看手机视频(我们家是不禁止手机使用的,我们始终认为堵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而且,视频声音很大,女儿很爽,我却有点生闷气。

请问,你会怎么办?

别的父母我不敢保证,如果是我以前,我可能会说:

“女儿,爸爸在看书,你怎么看手机?你也看书去。”

“女儿,不要干扰爸爸看书,你却玩手机,声音还那么大,怎么回事?”

“女儿,爸爸很生气,书不看书,却玩手机,还影响我看书,你很过分。”

诸如此类的,带有指责、批评、期待等类似的话语。所以,当孩子很爽的时候,可能恰恰是父母怒的时候,孩子爽的原因恰恰是父母怒的理由

现在的我,那一天是这样与女儿沟通的:“宝贝,你看,你在看视频,声音也挺大的,而我在看书,手机的声音已经影响到我的阅读,让我的心情有点烦躁,你看呢?”

女儿听到后,看了我一眼,对我微笑了一下,把手机声音调低了。当然,并没有停止玩手机,但我们并没有转到家庭冲突,并且我对她看手机视频的行为表示了理解,从而双方都比较愉快。而且,女儿对我的那种带点歉意的微笑,我相当满意。

其实这是一套沟通话术,有四步流程:

第一步,详细阐述对方具体的行为;

第二步,描述此类行为对我产生的影响;

第三步,由此,我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感受;

第四步,询问对方的意见与想法。

在此过程中,可以找到对方的优点进行欣赏,给予一定的鼓励,以安抚对方的心情,从而彼此有更好的状态进行沟通,以达成目的。

欣赏是非常重要的添加剂、润滑剂,很多父母在困惑时往往心情不佳,看不到优点,即使看到也因为情绪不好而拒绝欣赏,容易做相反的动作而事与愿违。

我记得有一次孩子突然发怒,其实这是正常的,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有时候生理发育不平衡,容易导致有情绪、易怒。但当时我也是有点不舒服,就与孩子说:“你应该向我道歉,我受伤了。”孩子回㨃说:“受伤你贴创可贴。”我停顿了好几秒,突然反应过来说:“你还挺幽默。”化解了这一次的冲突。

以轻松的语气表达了一下欣赏,化解了尴尬,孩子也不好意思㨃笑脸人。请父母要记得一个原则:关系好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性前提。同样的一句话,父母说偏偏听不进去,而朋友说偏偏什么都爱听,因为不是话的本身在起作用,而是关系好坏在起作用。

最后总结:

人的天性中可能更多是对自由的向往,有一定的惰性和随意,而不愿意接受太多的约束与规则,可能也不太愿意努力,因为努力的结果他们感受不到。

但父母偏偏对孩子有太多的期待,这种期待变成了条条框框,并且,这种期待是父母传统价值观导向的一厢情愿,而孩子们不合期待的行为也经常导致父母的指责、批评与埋怨,从而不断地与孩子发生冲突,导致孩子的压力与坏情绪,严重时会导致心理问题。

时刻铭记: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如果因为孩子的行为让父母产生很多的困惑,父母并不能因此强制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而应该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在尊重的基础上与孩子沟通、协商,最终实现孩子愿意接受并满意,实现双赢。如何表述,请见上文“四步流程法”。

如果您觉得有些许帮助,欢迎点赞、评论、收藏、转发文章、关注作者:黄志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