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后人总结宋代的书法成就时,把苏轼(1037年——1101年)、黄庭坚(1045年——1105年)、米芾(1051年——1107年)、蔡襄(1012年——1067年)放在一起比较,他们合称为“宋四家”,代表了宋代书法的最高成就,在书法史上也占据重要位置。
宋代书法表现出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追求“尚意”书风,倡导书法家在创作中要毫无保留地表现自己的意志情趣。
宋代书法家通过梳理唐代书法作品后,发现唐代书法过于追求法度,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压制了书法家的个性,所以,宋代书法家就刻意去突破唐代书法家重视法度的习惯,在书法线条中把表现自我意趣放在了首要追求目标。
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都是对宋人尚意书风的最好诠释。
二是书法家在创作中,刻意将书法跟其它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认为书法跟文学一样,是表现个人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载体,并且很看重文学修养对书法的滋养作用。
宋代书法家在本质上都是修养很全面的文人,写诗作文对他们来说就是日常的工作内容,他们对自己身份的定位,首先是文学家,其次才是书法家和画家。
所以,我们能看到,不论是苏轼和黄庭坚,还是米芾和蔡襄,都留下了许多诗词,尤其苏轼和黄庭坚,前者是宋朝“豪放词”的开创者,以及“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后者则是“江西诗派”的旗手,他们在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高地位。
苏轼的书法,早年学习“二王”,中年学习颜真卿和杨凝式,晚年又对李邕产生兴趣,通过博采众长,对历代书法大家的风格不断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了朴茂敦厚的个人风格。
苏轼在不同年龄段,均能表现出强烈的书风,黄庭坚曾这样形容苏轼的书风: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
苏轼之所以能体现出这样的书风,除过他善于学习之外,跟他握笔的姿势也有很大关系,他在用笔上喜欢采取侧势,将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代人握钢笔的姿势,毛笔在手中是倾斜的,笔锋跟纸张之间形成了锐角,使用侧锋写字时,能写出宽博、浑厚的笔画,单字结体看起来扁平而肥硕,有一种富贵之态,同时也体现了他豁达乐观的心境。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同样很鲜明,在行书、草书、楷书上都取得了很高成就,他研究过的书法家很多,对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张旭、怀素、杨凝式等大家的用笔都深入研究过,最终创作出中宫紧敛、四周舒展的“辐射式书体”,笔画如同“长枪大戟”,视觉冲击力很强,个性十足。
他这种书体的形成,跟他的执笔习惯有关,他喜欢“高执笔”,手指捏住笔管尾部,垂直向着纸面,这样能给手指、手腕、胳膊最大自由度,把指力、腕力乃至臂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有助于写出张扬、奇崛的笔画线条。
实际上,黄庭坚的草书成就最高,笔法潇洒奇崛,点画长短互补,结体变化多端,章法行云流水,气韵生动。
米芾的传统书法功底可以说是“宋四家”里最突出的,他的书法风格,跟苏轼和黄庭坚比起来,对“尚意”书风追求得并不是那么明显,他在书法创作中更像是“尚法”者。
由于传统书法功底深厚,米芾在创作中完全可以做到信手拈来,给用笔中糅合历代不同名家的笔意,最终创造出“八面出锋”的行书风格。其特点是运笔迅疾,把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结合起来运用,既能看到劲健的骨力,又能看到洒脱的气势,章法布局疏密有致,字形结体错落有致,被苏轼形容为“超逸入神”,极具有视觉美感。
米芾的行书被公认为“宋四家”里成就最高的一个。
蔡襄官至端明殿学士,楷书、行书、草书都能写。整体来看,他的书法中规中矩,用笔严谨,对章法结构特别讲究,流露出端庄平和的特征,可以说是“宋四家”里边最缺乏个性的一个,跟宋代书法整体“尚意”的追求有些格格不入。
出现这个原因,是因为蔡襄长期在朝中做高官,在书法创作上以追求实用为主,不能像其他人那样随心所欲地创作和写字,他需要写出工整端庄的公文,方便大家辨认和交流,无形之中压制了自我个性在书法中的流露。
通过分析“宋四家”的个人风格可以得出,黄庭坚无疑是综合成就最高的,他在楷书、行书、草书领域,都能做到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尤其在草书方面,被誉为宋代唯一的草书大家。
在行书领域,米芾的成就最高,源于他是临摹高手,对二王、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李邕等大家的行书作品,进行过长期钻研,深得用笔用墨的精髓,最终脱颖而出。
单轮书法成就,在“宋四家”里边,苏轼确实很难比过黄庭坚和米芾,仅仅比蔡襄强一些。然而,苏轼却能排在“宋四家”之首,最根本原因是他沾了综合文化修养很高的光,只因他是中国历史上凤毛麟角的文化全才和艺术天才。
抛开书法,如果以“大文化”的视觉来衡量,其他三人很难跟苏轼比肩。
仅仅在文学上,苏轼就有四大贡献。
一是开创了“豪放词”,拓展了宋词的创作视野和艺术格调,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消除了词的尊卑观念,让词可以像诗歌和散文那样反映包罗万象的现实生活。因为宋词在苏轼之前,都是表现儿女情长,格调和境界不高,是落魄文人创作的专利,很多文人看不起词作者,随着苏轼开创豪放词后,改变了人们对词的看法,并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非常优秀的豪放词。
二是苏轼把悼亡这个重大题材纳入词的创作范畴,进一步丰富了宋词的内容,留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杰作。
三是苏轼在散文创作上,推崇“文以载道”,并追求散文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常常把情感、事理、景致融合在一起,语言平易自然,极富有诗情画意,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四是苏轼在诗歌创作中,主动吸收宋代理学的观点,开创出言简意赅的说理诗,风靡了宋代诗坛。
在绘画上,苏轼的成就也很大,他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理念,把追求神似看作第一要素,主张画画时要直抒胸臆,注重提炼画外之意,并且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壮大,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除过诗文书画,苏轼在音乐、医药、烹饪等方面,都有一定贡献,面对这样全知全能的苏轼,他能排在“宋四家”之首,是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