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脑性瘫痪的定义中明确表述是脑损伤为非进行性。如何理解“非进行性”?一般我们所说孩子脑损伤是非进行性的,是针对整个大脑来说的,非进行性是指损伤的那部分区域范围不会继续扩大进而累及到其他部分的脑区域。也就是说脑损伤不像脑肿瘤和代谢遗传病那样不断恶化和扩大,病情持续加重。举个的例子:一个腐烂的苹果,在苹果的中心部分烂了,它会持续的扩大,进而累及到周围的部分,最终导致整个苹果全都烂了,这种形式就可以理解为进行性的损伤。脑瘫儿童的脑伤不是这种情形,脑瘫儿童的脑损伤那个部分不会继续发展,区域位置相对固定。
由于大脑的区域部位有严格的功能区分,哪块肌肉收缩,维持什么姿势,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等,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大脑的指令到达哪里,那里的肌肉会收缩或者放松(出现协调控制动作),进而出现我们的自主控制动作。脑瘫儿童由于脑损伤的存在,大脑的运动控制功能出现障碍,不能像正常运动控制那样自如的控制我们的身体,而且损伤的大脑会持续的向我们的肢体发出异常的动作信息。而这些动作信息会持续的分布在局部(一般是一个小范围的肌肉群组)某些肌肉组织上,形成持续存在的相对固定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表现。
但是实际上,随着小儿不断地生长发育,曾受损伤部分的脑与残留的正常部分的脑常常发生相互作用,发生再构成,往往会扩大脑损伤的影响。临床上常可见到,脑损伤后无论是病理学所见,还是临床症状及疾病经过都有很大的变化。例如病理上的大理石表现不可能是出生时形成的,它是在出生前后脑缺氧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经过数月乃至数年间逐渐形成的。同样,临床症状也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
这种非进行性的损伤既然已经形成并相对固定地持续存在,就肯定有各种异常表现的存在,并能有各种信号提示我们认知这种损伤。理论上,从损伤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可以有损伤的表现可以认出。实践上,蕾波法能通过相应的观察和激发来充分揭示了这些异常表现的存在,进而提示家长和医生重视这些损伤的风险因素,及早进行有效的发育监控和干预。这就是蕾波法早期评估诊断技术的理论根据。
如果病理过程和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就不能轻易诊断小儿脑瘫,通常要考虑排除一些代谢性疾病或变性疾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