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喝酒的人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但,酒有千差万别,喝酒的人更是千姿百态,三六九等。且不说喝酒要论酒量,讲酒德,分酒品,喝酒,还能喝出酒鬼、酒怪、酒仙等五花八门的酒人“职称”来。
《醒世恒言》中有一位人物叫蔡武,这人“平昔别无所好,偏爱的是杯中之物,若一见了酒,连性命也不相顾,人都叫他蔡酒鬼。”是了,如此视酒如命、或者视酒比命还重要的人,一般便被纳入到酒鬼行列。
酒鬼的特点,一般是酒量较大,但酒德不行,更遑论酒品。孔融酒后胡言乱语,终招杀身之祸;陶渊明“我醉欲眠卿可去”,结果“眠”出五个傻儿子;阮咸情急之下与猪同饮,未免下作,遂成“贤”者中之不贤。凡此种种,皆可谓之酒鬼。
但酒鬼之中,也有高低之分。而最高级的酒鬼,就是把喝酒当做人生的最高境界与终极理想。比如晋人毕卓就曾公开宣布,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他作吏部郎的时候,趁天黑跑到邻居家去偷酒喝,结果被家仆发现,找根绳子捆起来,等候主人发落。
天亮后,邻家主人发现这个贼是吏部郎大人,就赶紧放了他。但毕卓反倒不依不饶起来。他可怜兮兮地对邻居说:“你让我闻了一夜的酒香,多谢了!但你要是实在觉得不好意思,就让我打点酒回去喝吧。”
三国时人郑泉的理想,则更加远大,因为他不但活着时有理想,甚至还定下了死后的远大志向。他期盼着死后自己的尸骨能化成泥土,然后再被人制作成酒壶,这样就可以把自己永永远远泡在酒里,长长久久与酒不分离。
虽然像毕卓这样的酒鬼也曾留下“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的佳话,但众所周知,酒鬼,终究是不受待见的。因为酒鬼不好玩。真正好玩的,是那些把酒喝出个花样百出的人,也就是所谓的“酒怪”。
比如宗杲和尚,他虽然是和尚,但奉行的是“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的原则,喝酒代替了坐禅。比如皇甫亮,一连三天不上朝,皇上亲自登门探问究竟。他的回答十分理直气壮:“一日饮,一日醉,一日病假。”比如孔觊,正常情况下,他一个月醉二十九天,剩下的那一天审案。但奇怪的是,审案这一天他却比清醒还清醒,所审之案公正、公开、公平,令人拍案叫绝。而在所有酒怪当中,最怪的莫过于“竹林七贤”了。
“竹林七贤”是不是真贤暂且不论,但说喝酒之怪倒无争议。所以,单从喝酒来说,与其叫“竹林七贤”,莫不如叫“酒中七怪”。刘伶经常坐着鹿车,车上放着酒,坐在车上漫无目的地边走边喝。他每次出行,车后面还都要跟个人,肩上扛把铁锹,职责是专等刘伶喝死在哪儿就埋哪儿。刘伶还有个爱好,就是脱光衣服喝酒,不但裸奔,而且裸喝。阮籍听说步兵营的地窖里有美酒三百桶,就主动申请去当步兵校尉。三百桶美酒喝光了,他便拍屁股走人。他家附近的酒店老板娘是个大美女,阮籍没事就上人家喝酒去。喝醉了也不走,往老板娘身边一躺,倒头便睡,只睡得老板娘的丈夫心惊肉跳。阮咸喝酒时的酒香味被猪误解为酒糟味,蜂拥而至。阮咸也不在意,和猪们来了个“烟酒不分家”。
酒怪们虽然好玩,但毕竟缺少一点“仙气”。而一旦把酒喝出点仙气来,那就是酒仙了。酒仙已经很“仙”了,但若再经文人一润色,那就更加仙气十足。
一部《三国演义》,写尽天下英雄。是英雄必喝酒,但也各有各的方法。张飞是豪饮,豪饮才合乎他鞭打督邮的性情;吕布是滥饮,所以他有勇有谋终致走投无路;庞统是佯醉,唯如此才有姜子牙渭水垂钓的风范;秦宓是智饮,饮酒只是铺垫,一呈天辩之才方是目的;关云长单刀赴会,酒未及饮而英雄之气已在;甘之霸分酒壮豪情,所以百骑劫营无伤无损;周公瑾又是饮酒,又是舞剑,舞是真舞,醉是假醉;刘阿斗饮亦不醉,不饮亦醉,真是“乐不思蜀”?
不过,虽然酒场如此热闹,但细细品味,总觉得缺少什么。缺少什么?对了,缺少的是酒神。那么,谁可堪称酒神?要我说,古往今来,要论酒神,坐第一把交椅者,非武松莫属。不信,请听金圣叹怎么说:
“酒有酒人,景阳冈上打虎好汉,其千载第一酒人也。酒有酒场,出孟州东门,到快活林十四五里田地,其千载第一酒场也。酒有酒时,炎暑乍消,金风飒起,解开衣襟,微风相吹,其千载第一酒时也。酒有酒令,无三不过望,其千载第一酒令也。酒有酒监,连饮三碗,便起身走,其千载第一酒监也。酒有酒筹,十二三家卖酒望竿,其千载第一酒筹也。酒有行酒人,未到望边,先已筛满,三碗既毕,急急夺去,其千载第一行酒人也。酒有下酒物,忽然想到亡兄而放声一哭,忽然恨到奸夫淫妇而拍案一叫,其千载第一下酒物也。酒有酒怀,记得宋公明在柴王孙庄上,其千载第一酒怀也。酒有酒风,少间蒋门神无复在孟州道上,其千载第一酒风也。酒有酒赞,河阳风月四字,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十字,其千载第一酒赞也。酒有酒题,快活林,其千载第一酒题也。”
好武松,他喝的不是酒,是风采!
儒家强调“酒以礼成”,道家指示“饮酒以乐”,《尚书》教导我们“德将无醉”。照这种喝法,还喝酒干什么?至于鸿门设宴,青梅煮酒,杯酒释兵权,那喝的更不是酒,而是毒液。
所以,酒,要喝出风采;也只有喝出风采,那才是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