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革时期的中学生,本来就不是什么好学生,能有多少学识可想而知,所幸的是我曾抓住了一次深造的机会,二年时间脱岗学习,让我后来的写作路多多少少有了一点点底气。
熟悉我的人大多都知道我爱学习,其实也只是喜欢阅读罢了,时间久了自我成溪,心底里流淌着一种感悟一种释放的欲望,可要真正下笔时才发觉自己文笔太差劲,于是我借助网络断断续续的学过一些写作要领,边学边练,几年间我把自己所触接到的一些感知都倾注笔端,有感悟有游记有亲情有心得,当然还有一些回忆、歌谣和民俗故事,都汇聚成时光的河流在笔下流淌,积攒下近四百篇拙文。
文章如同自己孕育出的孩子,总要见人的,平时我把文字都分享在朋友圈丶微信群,替众友发声的自带光芒,浏览量不少,一般的文也有一二百浏览量,以至周围的人都知道我爱写文,特别是在老年大学,把我当成了特殊人才,还时有约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在老年大学活动时,重逢了一位中学时候的老师,加了他的微信后,他读了我的不少文章,很欣赏我的文采,经常点评点赞,让我受宠若惊,多次交流后老师鼓励我出本书,其实我信心不大,按说四百篇文章,去粗捡精出一本书的料还是足够的,可我不想太张扬,可又想为子孙留点精神财富,犹犹豫豫间在老师的帮助下把所有的文章整理了一遍,有的无需动笔就可确定,有的还需添加,因字数上欠缺一点,有的则需要修改,还有的则需要放弃。
出书有几种方法,通过官方的需要申请书号,一个书号就得一万多,我本就是一草根写手,不图名不占利,于我而言意义不大,再就是可以通过一些私人印刷厂印制,前些时县诗词协会会长出了一本书,看起来就很精致,我完全可以效仿,还有就是自己打印成书,和锄云山庄庄主的书那样,可我又觉自己还没那般能耐。
几经权衡为出书做点准备工作到是可以,计划还和以往一样,那就边写边修改吧,文字工作不同其它,来不得半点差错,需认真对待,待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时直接就可印书了。我想这项工程很繁杂很艰巨,得慢慢促成,也许一年半载,也许三年五年。
当然还得写一篇笔耕之路以及后记,这是必不可少的,也算是自传吧,按规矩还得请人写“序”,这得找个了解我的人,我不需要名人名家写序,我的二姐夫官场多年文笔就很好,悟性超凡,就是不知肯不肯屈驾写一篇,这都是后话,慢慢出书路,且行且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