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印象 (中) - 开普敦
南非盛产钻石。我和组长佛罗伦一起到达开普敦的时候,办公室的好多女同事都幸福的告诉我们,她们订婚了。我们到的那一周,大约同时有3个女同事订婚了,她们开心地向我们展示着订婚戒指。我们也很为她们高兴。
临离开开普敦之前我和佛罗伦去商场购物,看到橱窗里的钻石戒指都在打7折,佛罗伦对我说,现在我终于明白为啥这么多人订婚了,原来钻戒在打折,这个时候订婚最实惠,费用降低30%。🥰
我曾经和同事开玩笑说,从财务角度讲,给女朋友的礼物永远是挂在费用帐上的,得摊销。女朋友回礼,那是往来项目冲销。结了婚就不同了,所有给妻子买的礼物都是共同资产的增持。
开普敦非常漂亮,治安也不错,风景优美,时常有很大的季风。当地同事说,有时可以看到从Table Mountain(桌山)上下来的云雾,然后被强风吹走,那是一道很美的风景。
我很想尝试南非的地道饮食,可是在开普敦,我只记得日本料理🧐。可能因为开普敦有着丰富的海鲜,而且可以得到优质的大米,在开普敦办公室,午餐大家都叫寿司,晚上客户经理和我们一起吃饭也是去日料店。
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切得方方正正的寿司,把寿司这样方方正正地切,可以省事不少。制作方便。
还有彩虹寿司,做得非常有趣,漂亮,有着非洲人喜欢多彩的特色。
还有一种叫蜘蛛寿司,里面卷的是裹上薄薄一层面粉油炸的软壳蟹,样子像蜘蛛而得名。美味的软壳螃蟹,蘸上酱料,毫不费力地和着香甜的米饭一同咀嚼,简直是吃螃蟹的极致。
开普敦的高档写字楼里的员工大多是白人和有色人种,黑人不是很多,我没有看到纯亚洲人。总经理的秘书是一名非常漂亮的黑人女孩,名字叫Queen。我们的所有行程以及商务用车和晚餐等等都是由她安排,非常的地道和体贴。
做客户访问时,当地的客户经理会陪同我们一起去。尼克是第一个陪同我们访问的客户经理。他相当年轻,很斯文和秀气,好像刚毕业不久。我们交谈的时候,聊到南非的经济和就业情况,他说现在的经济政策对Colored(有色的)很好,意思是整个就业市场对有色人种很有利。
在欧洲或者瑞士,我们和同事交谈中决不会用到Colored(有色的)这个词,会有种族歧视的嫌疑,可能会被投诉。公司内部培训也会经常提醒注意行为举止和谈话内容,避开敏感话题。所以,当他用到这个词的时候,我非常惊讶,而他说这句话时的语气,给我的感觉是悲愤。
我当时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他,我不知道他是否把我列为有色人种。如果,是,那么他应该不会当面对我说这个词;可是,如果不是,那他怎样区别有色人种,我是中国人,属于黄种人。
我一直很纠结,但也一直没有问他。
开普敦办公室的白人员工,甚至是刚工作不久的二十几岁的年轻员工,几乎开的都是宝马车。我和佛罗伦甚至都认定宝马车是公司普通员工的标配。可是尼克开的是一辆非常老旧的车,好像空调还有点问题。我想,他可能有我们不知道的个人原因吧。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初始于荷兰殖民时期,二战后开始倡导,在1948年南非大选时开始成为了政策和制度。当时采取种族隔离制度的借口主要是为了治安原因, 其意识形态基础是“科学种族主义”,南非白人认为不同种族的文化融合是不可能的。
1949年到1950年间,南非颁布了“大隔离法”《人口登记法》,把当地居民分为四个种族:白人,印度人,有色人种和黑人,其中有色人种还有更多的细分,同一家庭的人会被区分成不同种族。“大隔离法”还有《种族区分法》- 不同的种族必须分开居住,这个法律迫使非白人搬出了自己的祖居地。
另外就是“小隔离法”-1949年的《禁止跨族婚姻》,不允许不同人种之间联姻。1950年的《背德法》规定不同人种间如发生恋爱和性关系将被视为刑事犯罪。这个法律的目的是禁止穷苦的白人女性和黑人男性通婚,尽管数量非常少。据说是为了保持各个种族的纯洁。
等等,等等。太多太多......
我一直以为种族区分是按肤色和人种,其实在南非并不是。
在种族隔离时期有个最臭名昭著的“铅笔测试”,是当时南非官方想出来的一个简单易行但又并不科学的划分方法。就是将铅笔放在头发中间,如果摇头的时候不会掉落,那便不能被归为白人,只有铅笔自然滑落的才能是白人。每年都有人被这种简单粗暴的测试方法重新归类。在1984年,有518名有色人种被定义为白人,两名白人被称为“中国人”,一名白人被重新归为“印度人”,89名有色人种变为了黑人。
从日本、台湾和韩国来的移民及其后代则被定为“荣誉白人”,因为南非与这些国家保持着外交和经济关系。由于当时中国支援“非洲兄弟”的武装革命等多方原因,华裔一开始被定为“有色人种”或“其他亚洲人”,因此属于“非白种人”,并受到各种形式的歧视和限制,到70年代中期南非华裔和来自台湾的华裔移民后代并列为“荣誉白人”。
我想,可能因此,尼克对我说话的时候是把我当白人对待的。
我们在开普敦见到的客户方的负责人也多数是白人和有色人种,没有黑人。
本章风景照片由Melissa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