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书,进步不止步。这里是椰子私塾。
这周我们了解的——《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开篇讲述了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中国哲学。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这种反思亦是对于思考本身的思索。
什么是中国哲学?儒家、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两股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潮。儒家的“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的“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后来的后来,这两种思潮不断的接近。使得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即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我一直认为,哲学是玄而又玄的,是属于做学问的人研究的课题。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只要识字就可以了解哲学,哲学还是那样的玄而又玄,不理解也很正常。因为这是一个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学科。是对人们内心与世界的探索和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从先秦诸子,到儒家兴起,到近代哲学,哲学在发展。同样,学习过程不应陷入谁对谁错中去探讨它们,我认为所有的学科只是提供一个视角,让我们拥有更多了解这个世界的,了解自己,仅此而已。
这几年王守仁“心”学的兴起。大概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的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他们世世代代入土地打交道,春种秋收,年复一年,他们从中总结出了某种规律。因此,中国人更相信传统,这些他们不需要做什么改变,只要严格遵守某种规律,就能有所收获。这大概也是传统思维的一个弊端吧。世界在发展,社会在发展,过去有用的东西,真的不一定够用了。也就是,如果痴迷于国学,传统哲学思想,而不能与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可能的结果是——越来越迷茫,和对现代社会的无所适从。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国学,哲学思想,被现代人诠释的面目全非,无味,更加难懂。
弘扬传统文化没有错,可是你没有给我们分辨好坏的眼睛。一味的强调,传统就是好的,就需要全盘接受,实在是大错特错。
说到这儿,心学到底是什么?致良知——心学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通过世间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只要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就能恢复良知,成为圣贤。其实,我读完上述的那些句,也没有搞懂——发现本心,如何发现?如何恢复良知。或许,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需要更多有良知的人,传道,授业,解惑吧。
10个月阅读40本书,包括:自我管理、沟通协作、心理学、逻辑思维、社会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商业素养、哲学素养、生活,每周一本书。希望能够做到——今天比昨天聪明一点点。
这是哲学素养部分——《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 冯友兰)精读版阅读小结。Day-6/6。
Keep g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