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葭湄
照片/孙葭湄拍摄
婺源西湖在《永乐大典》中有记载,元代著名诗人胡炳文写有《西湖水榭》来赞美之,婺源西湖当年曾和杭州西湖般闻名全国。
婺源西湖成于南唐营造城池之际,公元901年婺源县从清华镇移迁到蚺城之后,随之弦高镇古蚺城开始了一系列建筑的建造。按“易守难攻”的建城原则,使蚺城西面临山,东南北面绣水环抱,使原来穿城西而过的北向南流的溪河,在蚺城北面筑港口,南面筑港尾,中间潴水为湖,这就是婺源西湖的胚胎。
然后又筑城垣高一丈八尺,设二门防守,完成了城池建设。南宋绍兴年间,有邑人将仕郎吳之义、贡补进士张伯骏在湖中建放生阁(德生楼),并题阁柱曰:“庆牟尼生,祝圣人寿”,每遇节日,县士大夫放生于此。
到1231年,县尉赵宗沆又组织民众,以石甏砌湖堤,于湖畔种植桃李,于湖中栽菱荷,使婺源西湖成为一时靡不周览之胜概,成为一处幽静怡人的公共园林。
到元代后,风景优美的婺源西湖被邑人选为婺源八景之一,即婺源西湖水榭。元代著名文学家有《西湖水榭》诗赞美它:
蚺城谁筑溪之涯,层楼簇簇排人家。两岸春风好杨柳,一池霁月芙蓉花。香与清风远方觉,淤泥不染尘不着,小亭红瞰碧波心,着我中间看飞跃。
诗人以热爱家乡的热情,妙笔生花,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致跃然纸上。
后来居民日渐填湖造房。到清代西湖已花香不再、鱼跃不复、空有西湖荡之地名了。游人不免唏嘘感慨。
虽然婺源西湖已花香不再、鱼跃不复、湖中民居多多、上山小蹊多有堵塞。但整体轮廊还在。小时候记忆中它仍有古朴之美。
故乡婺源蚺城在三面绣水环绕之中,这清沏见底的河水当年也是护城河。进入北门街,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伸向城内。石板小路右侧是一排粉墻黛瓦的古老民居。左侧崖下即是名扬全国的婺源西湖荡,沿崖壁也层层簇簇造了一排排房屋直达崖顶的青石板街巷。湖中虽已不见湖水,但北向南流的地下河流随处可见,石牛巷、前街许多人家中都有日夜不停的潺潺小溪,这些人家洗衣洗菜都在家中,我小时候租住的金家小厨房就有一条小溪经过。我家造石牛巷新屋时为了怕水蛇爬上来,把水流处用青石板封住了,但还是能听到青石板底下有潺潺的流水声。
西湖荡东面有一条担水弄,人们经过此弄下到湖底的井里挑水,因此得担水弄的美名。担水弄的崖墙上绿色葱葱,我在此拍了很多照片。
湖底虽然挤滿了房屋,但湖底与各街各巷的地势落差仍在,那从湖底达各街各巷的长长的石台阶仍部分有存。
我每次去婺源都要去看那西湖荡人家,与那里的老人聊天是一种快乐。最后一次去时得之不少人家已动迁搬了新居,有些西湖荡人家已大门紧锁。
我多么急切地盼望着西湖荡可以展现它过去的秀美风光光啊:
崖上民居粉墻黛瓦,崖顶条条青石板小巷古朴幽长,小巷的墻上绿色植物郁郁葱葱,湖边果树杨柳成行,湖中时有鲤鱼跃水,还有一双随一双弄花喈柳的鸳鸯。夏季湖心亭边,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一派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