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魏yuan
北京这座城市,之前没有去过。所以这次得知会和和同事去北京的时候,我愣了一下,问到:是去北京吗?同事点点头。我笑了。
大概四年前,我就想去这座城市看看。对于它,我是如此多的幻想,曾经听太多人在我耳边说起,在北京经常有各种大型画展,有很多艺术家聚居的场所。我憧憬得无所适从,真想哪天可以真正亲自到现场,看看当初所说是否属实?所以北京之行,对我而言,是激动的,期待的。
七个小时的奔波,到达北京后,我们用几天时间看了画展,游览了北京的古建筑,去到了我曾经想去到的每个地方,弥补了我内心多年来的小梦想。
几天时间,算是匆匆路过,但是收获满满,当我回到自己呆的城市,想要写点关于这次旅途的点滴时,思来想去的结果,发现最触动我的,竟然不是我的游历之路,而是某一天晚上我和同事之间的一段对话。
事情源于同事在旅途中的一段加班经历。我们到达北京的那一刻,同事就接到单位任务,需要做一份资料,导致我们白天一起看展、游历,晚上他得跑去网吧做资料,一做就到了凌晨时分。第一天是这样,第二天也是这样,最后一天,我们要走了,还是这样。每当他敲门,我开门的时候,我都有些话想讲,但是想来想去还是算了,毕竟这是别人的事情,我也不好多做评论。
但内心总是有点替他想不通的,我尽量忍着,终究没忍住,我就问了:“什么事情这么重要?单位不知道你在休假吗?你完全可以不做的呀?本来出来玩,就是要开开心心的,有必要把自己弄得这么累吗?我是觉得你大可以推辞的,真的没必要这样拼命的”
同事说到:“哎···我也知道,我也不想,但是没办法,有事情不做,我心里总是会担心,想到这件事情没做,就紧张,想着如果可以把它快点做完的话,心里就舒坦了。”
同事的这套说法,我当时有点接受不了。
最后问了句:“那明天还去油画院吗?”
“肯定呀,今晚做了这么多,就是为了明天更加轻松点。”
灯关了,同事匆匆睡去,可能是累了。我睁着眼睛,眼前一片黢黑,万物在黑夜的渲染下全染上了黑色,融成一体。我思绪万千。
时间回到此刻,借着昏黄灯光,我在想一个问题:同事这样坚持地去做工作,是为了什么?照他所说,就是一种担心。他会觉得完成不了这项工作,那么在北京游历的日子,也会被这件事情魂牵梦绕,怎么样都难得放开,他如此去做,也算是让自己有一个可以平静的渠道吧?是的,我觉得应该是如此。
作为正常人,找借口是最人性的做法,我们遇到了自己不愿意做的或者做不到的事情,都习惯给自己找一个让自己舒坦的借口。这有点像心灵鸡汤的效果,最后我们心理舒服了,停滞了,这个人的发展成长,也就没有了。这样好吗?
如果因为会担心而刺激自己去改变,让自己去行动,相比在一个好的借口之下的维持现状,哪一个更好呢?
后者会累很多,但比起最后因为自己一直都是如此,而导致的内心纠结的结果,我觉得是让自己担心起来,会好一点吧?
让自己担心,就要试着将事情的后果想得严重一点,可以倒逼自己想更多办法。
我有一个陋习:事情不到火烧眉毛的时候,很难拿出有成效的做法。读书的时候,不到明天就考试,很难拿起复习资料来背诵。和小伙伴玩的时候,不到爸妈生气地找来的时候,完全没想过已经是回家的时候。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不是很明显看到别人的生气表情,完全不知道这样的表述有缺憾。
当我们感觉到事情已经有点严重了,我们才真的开始害怕,才不自觉地开始想要去找寻可以纠正的方法。通常这样的做法都晚了!
如果我们可以人为地将不好情况早点预估到,将某种可能性想得更加切实而紧迫,也许我们就会开始真正在乎这件事了。我们会想到如果我们不去做这件事,那么后果可能会很吓人。唯一的解决知道就是马上纠正。
让自己担心起来,把一件事情想象成马上发生,我们会不知不觉领悟到一种坚持的力量
一件事情从萌发的苗头到发生,都有一个缓冲,这个缓冲时段就是准备的时间。这个准备时间的做法,直接影响这件事情的发展结果。
做一件事,一天还好,一周尚可,一个月咬咬牙可以坐下来,但是半年呢?一年呢?也许早就放弃了。更多人喜欢一件事情马上可以看见结果,没有人喜欢长期的努力。可以可以做到坚持?我觉得动力来自于反馈,反馈地产生,在于要是可以将一件事情变成马上会发生的情况,我们就会马上开始行动了。
所以如果可以试着去分解事情,将一件比较繁琐的事情分解成很多小事情来做,然后将这些小事情想象成会马上发生,并着手去落实每一件小事情,来获得反馈,将它坚持下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我是在工作几年之后,才突然觉得我要将自己的专业提高。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想,如果明天会有什么检查,需要一个自己展示的话,我会怎么办?这点想象督促我每天学习一点,琢磨一点,画一点。转眼都几年过去了,回看自己的作品,进步是有的,这种将事情看作即将发生的习惯,我坚持画画,画了几年。
担心并不是忧郁,而是通过担心让自己变得开始紧张,从而让事情朝着更好的方向变化发展。
我一直相信,只有当一个人对于某一件事情紧张,才能真正正视这件事。如果没有这种紧张感,任何事情都可能是随便敷衍。
我身边的一位老师,他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很快进入状态。我想过为什么他可以这样?现在我看来,我觉得是他习惯了一种紧张感。
这些年的生活,我发现不管是文章还是事业,越是自然的、体面地呈现,其实在它们背后,越是有一个人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在专研。所谓大道至简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
根本上师索达吉堪布有一本书《做才是得到》第一页的一句话:名誉是苦是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做,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如何开始做?我觉得心态上应该让自己有一点担心,让这点担心促使我们有动力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