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风穿过狭长的走廊,留下凉爽与火热的交集。习惯了早起后抬头看天和低头观察街上不多的人们。一夜无梦,却在醒来后如同走过奈何桥后的迷惘和无知。记忆是很沉重的东西,因为我们记得,所以我们才有了那份牵挂与责任。
能够闲暇下来翻翻自己喜欢的小书是开心的,哪怕已经读过了一遍又一遍。在书架上取下《查令十字街84号》,薄薄的,每页都是一份不长的来信,读起来不费脑子,反倒感觉到作者的那份率性。在《书天堂》里看到那位一生穷困潦倒却极爱阅读旧书的作家后,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里选入的每封信都不是很长,都是作者汉芙用极其调侃的语言要求远在重洋彼岸的英伦绅士为她找书,而那位书店经理总是极其严谨地告诉她哪些书找到了,哪些书需要继续留意,而她的私人帐户中还剩下的购书款项,当然,每次还得为她准备英镑和美元的两张发票,因为这位酷爱读书的作者不懂得如何换算汇率,甚至连到银行汇款都嫌麻烦,直接把钞票附在信封中了事(她常说:“我对皇家邮政很有信心”)。她运气很好,经常都能以便宜的价格买到好书,甚至包括1840年的首版《大学论》,难怪连她自己都不好意思,认为这样的好书跟着她流离颠簸简直是一种糟蹋。
这本书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求书者那份对自己珍爱的书籍近乎痴迷地追求,而售书者总是不厌其烦地以最礼貌的态度面对这位远洋顾客的种种要求,人生能在这样一个书店、这样一位书店经理的帮助下购买和阅读自己所喜爱的书籍,当然如同生活在天堂中般乐不思蜀。只是今日这样的书店已经凤毛麟角,找到好书的老板恨不得把读者钱包里的钞票统统刮走,更毋言这么到位和贴心的服务了。
《书天堂》的作者钟芳玲寻访汉芙时,曾经写下一个令我感触的细节:她和汉芙合影时,发现这位老太太嘴角不自觉地流出了口水,她赶紧为她抹去,然后两人面对镜头,留下了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在世界上可能是最后的倩影。
海莲·汉芙,1916年4月15日出生,1997年4月9日去世。终身未嫁。一生写过的剧本未见重视,而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的通信则被全世界爱书人传阅流诵。